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自卑心理
作者: 刘燕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感到自卑,对自己不够认可,从而导致言行举止和思想都表现得很消极。这样的心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限制其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
大学生自卑感的原因及表现
一些大学生的自卑感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产生的,主要是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不自信,表现为沉默寡言、自我否定、胆怯懦弱、社交困难、消极悲观等。同时,面对较大的竞争压力,导致这类大学生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既不能勇于突破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正视自己的优势,最终导致对自己的判断出现错误,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比如,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会出现在公众场合不敢与人大胆沟通;在专业学习中不敢直接表现自己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因怕被歧视、看不起而不敢提出疑问;由于衣着打扮不够时尚不敢参与公开活动等情况。
对此,需要针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开展干预,帮助其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
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自卑感的干预对策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通过体育课程的知识学习、运动锻炼,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程度,建立自信心,获得开朗的性格,实现对自我的肯定和欣赏。
据此,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改善大学生自卑感,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
1.确定运动项目
体育锻炼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力,大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选择适合的运动类型,进而提高运动信心,获得运动激励。因此,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开展锻炼,这样比较容易长期坚持,实现对身心的正向调节。例如:大学生可以选择篮球、跑步、武术、足球、跳舞等运动项目,在获得运动锻炼信心后再逐渐提高运动难度。如此便能在汗水挥洒中将心中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清除,正视自己的优势,改变自卑的认知,获得自信心。
2.记录运动进步过程
在大学生利用体育锻炼提高自信心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运动过程进行记录,明确运动时间、强度、项目类型、过程体验等,从而将运动中获得的快乐、舒适感放大,改善自卑心理。同时,通过记录运动过程,能见证自己运动进步的细节,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坚定决心和信心,提高对自我的认可程度。
3.调整情绪心态
在体育锻炼中,由于运动强度的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如因体力原因导致运动强度降低等,对此大学生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理,认识到自己能力中的不足点,建立不过于苛求自己的心理机制。这样既不会强制自己挑战不适合的运动项目,也能更清楚地认知自己,获得自我肯定和鼓励。大学生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能使自己更加全面地看待自身,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建立客观分析过程,从而克服自卑感,获取自信心。
4.强化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会使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占据劣势,无法跟老师、同学等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能促使大学生在运动中与人交谈、在竞赛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团结协作中建立平等心态,进而改变自卑心理,提高心理健康程度,缓和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以调整情绪和心理,是一种对身心健康有积极效果的方式。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改善自卑心理,提升自我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