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从“心”开始

作者: 杨倩

进入大学阶段,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的转变,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是所有大一新生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基于大一新生常见的适应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帮助新生满怀信心拥抱美好的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原因

1.学习环境变化

相较于中学时期普遍以灌输式、包揽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学的学习多采用大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和课程形式更加丰富灵活,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面对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类别更多的学科知识,新生容易缺乏目标规划,不知为何而学、从何学起,从而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导致成绩下降。此外,在大学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中,部分新生难以抵挡住诱惑“放飞自我”,从而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如在课堂上开小差、玩手机、睡觉,甚至旷课,从而影响正常学业的完成。

2.人际关系变革

大学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有老师(辅导员、专业教师、项目指导老师等)、同学(同专业、同班级、同宿舍等)以及“同事”(学生会、社团、班团委、合作小组等),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复杂多元。大学老师与学生的配比降低,相较于高中,师生关系比较离散;大学上课教室不固定,班级归属感减弱;异地好友情感维系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大学新生的交往环境变化较大,这与其正进入渴求交往、被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相矛盾,容易形成孤独、自闭的心理。同时,面对成长环境、性格偏好与价值观念均不同的舍友,朝夕相处难免出现分歧,若处理不当,易使宿舍关系变得脆弱敏感,而长期生活在不如意的宿舍关系中又会给大学新生带来抑郁、焦虑等情绪。此外,大学新生处于青春期后期阶段,在认知和行为上的自我中心性较强,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不会换位思考,再加上受网络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多采用回避或敌对的模式应对矛盾冲突,以致“小事化大”。

3.心理状态变化

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是中学时期的佼佼者,然而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优秀的同学很多,有的能力突出,远胜于自己,心理产生落差,从而愈发苦闷、自卑、焦虑。还有部分同学可能高考发挥失利或志愿填报有误,没有进入理想的高校和专业,沉浸在懊悔和自责的情绪中,久久难以投入大学生活。另一方面,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但是又尚未成熟,急于融入社会但又难以处理复杂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冲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新生过早接触到大量与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相关的信息,导致一些抗压能力较弱、尚不具备明辨真伪能力的学生易陷入盲目“内卷”或者情绪“内耗”,过早产生生存焦虑,而忽略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塑造正确价值观。

提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建议

1.提前了解,“向上社交”,采取主动适应

一般来说,准大学生入校前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状况了解得越多、学业准备得越充分,入校后的学业适应表现就越好。因此,准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和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渠道探索大学的生活环境,打好“预防针”,开学后尽快主动熟悉学校环境。

大学是扩展人脉的平台,在“无人知晓”的新环境中,新生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慢慢尝试克服社交恐惧症。例如:可以准备一份具备自己风格的自我介绍,大方展示、主动交友,搭建友善的人际关系圈。同时,建议新生适当进行“向上社交”,尽快和自己的辅导员熟悉起来,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亦可以通过班主任、“朋辈导师”等了解专业概况,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知。

面对矛盾时,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需要提醒新生的是,切勿盲目交友,需要注意建立的亲密关系是否健康、开展的社交活动是否有原则,警惕网络诈骗、智辨损友、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2.合理规划,独立自主,养成良好习惯

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灵活,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如果没有目标和规划,容易陷入“报复性娱乐”。尤其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互联网时代,当大脑潜移默化地适应了碎片化、不费力气就可以获得的愉悦时,就会排斥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收获的学习任务,导致难以集中注意力,没有耐心钻研知识。因此,大一新生可以从制订学期计划开始,合理规划好时间。

除了专业课程,新生还要主动充实自己,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如培养兴趣爱好,掌握必备的办公软件,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等;亦可以收集、阅读学院发布的关于优秀毕业生的报道,沿着榜样的成长足迹,向上蓬勃发展。

此外,在步入大学前,很多学生都成长在“温室”里,欠缺独立生活能力和基本生活技巧。遇到问题时,大学新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己搜集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大学新生珍惜开学后的军训时光,严格遵守军训的作息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自我关怀,积极应对,培养正向思维

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关怀”的概念,指当个体处于挫折、困难和打击的境况中时,对自身能够保持友善、开放,坦然地将此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接受并消化。初入大学,由于新生生活经验有限,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这个时候,不要自责,而应告诉自己“因暂时不适应而产生消极情绪”是正常现象。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是感受的信号。大一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出现“心里不舒服”的状态时,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绪,觉察诱发情绪变动事件背后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给予自己充分的包容,培养对自己的关爱和悦纳;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认知,用积极正向的思维重新看待事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