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 曾佳玮 浦佳宇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青年必不可少的教育需求,是培养国民对国家深厚情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问卷调查、日常考核及结合部分个人谈话,学校应从历史观、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传统认识、社会责任等层面依托班团活动培养中职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1.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异质搭配,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多样性,以促进不同观点的交流。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合作意愿。初期可指定或由学生自荐担任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随着合作深入,可轮换角色,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承担不同职责。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的讨论氛围,鼓励每位成员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后期进行思想汇报时,更加自然,做到畅所欲言。
2.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系统融入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成为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强化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制度、成就的认识与理解。
课程开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考试评价:将爱国主义相关知识纳入考试范围,以考促学,提升学生重视程度。
3.增进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体验
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中职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爱国情怀,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近距离感受国家发展历程。
志愿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红色研学旅行:利用假期组织红色旅游,让学生在行走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4.树立并宣传爱国主义榜样人物
树立并宣传爱国主义榜样人物,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学生,逐渐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榜样评选:定期举办“最美人物”“爱国之星”等评选活动,表彰先进典型。
事迹宣讲:邀请榜样人物进校园,开展事迹报告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媒体宣传:利用校园网、校报、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传播榜样人物的感人故事。
5.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红色课堂: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程,讲述革命历史。
文化节庆:利用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举办文化节庆活动。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参与红色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展现爱国情怀。
6.利用媒介广泛宣传爱国主义正能量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正能量,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网络宣传: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影视作品:推荐并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如历史纪录片、主旋律电影等。
公益广告:制作并播放爱国主义公益广告,传播正能量,提升公众意识。
7.家校协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家庭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校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长培训:定期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和能力。
亲子活动:组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成长。
家校沟通: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8.建立师生沟通平台,完善反馈机制
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评估反馈机制,定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评估指标: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知识掌握、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
定期评估: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评估。
反馈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育策略,以提升教育质量。
师生沟通平台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工具,也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通过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进行相关活动及思政课程学习时的困惑,从而调整教育策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平台上的互动和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交流和分享欲,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中,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与个人理念。此外,通过平台,师生可以更加平等、开放地进行交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信任感,这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团体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作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班集体作为中职学生最为重要也是主要的学习生活载体,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
思政教育是班会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利用班会课这一内容组织具有较高自由度,形式选择多样的情景来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社会意识、爱国热忱、集体精神等方面进行教育,促使其向一个具有家国意识的社会公民发展。
以历史回顾、影视鉴赏、名人讲堂等方式开展班会课,将班会课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担当,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坚实基础。
爱国主义主题班会的形式和内容
1.设计主题,明确形式
根据当前的时事热点、国家纪念日、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等,来确定班级团体活动的主题。一般可以采用“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主题。
学校应从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尽可能地加强活动的趣味性,使其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校内组织主题班会时可以尝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游戏、竞赛、演讲、辩论、情景剧等形式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然融洽的班会氛围。
2.实践活动,增强体验
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敬老活动等志愿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培养奉献精神。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让其产生许多在书本上接触不到的感悟和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参观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加深对历史文化和国家发展的认识,激发民族自信,提升爱国热情。

3.学科融合,拓展视野
在班级团体活动中,可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职学生日常专业课程中,通过学科融合,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网络资源,如观看纪录片、参与线上讨论等,拓宽视野,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评价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综合评价系统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关注综合素质的发展,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系统的核心目的,以学期为评价周期,根据学生在此期间的活动参与、思想发展、实践能力等方面设计明确可行的评价目标。
设计评价流程时,从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增值评价3个方面展开。形成性评价基于学生的日常思想汇报、月度思想总结、团队成员不定期的互评分享。这一部分主要从学生的思想转变及行为变化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从而调整教育策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和家长,鼓励多方参与讨论,共同制订和改进计划。总结性评价是依据学生一整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总结。按照考察量表对学生的进步与不足进行一个总体分析,同时利用评价结构,设立优秀学习模范建立激励机制。增值评价可以很好地对一些进步较为明显的学生案例进行呈现。评价系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对行为习惯、生活理念、社交方式等层次产生的影响,通过方案对比、形式影响、学生接受度等方面分析,多元化地展现教育的效果。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帮助确定教育方式的优劣与效率,从而持续不断的优化教学策略、拓展教育方式,为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