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世界,走进奇妙之旅

作者: 钟琦

探索规律世界,走进奇妙之旅0

小学数学中,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很重要,包括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及对后续数学学习的奠基作用。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第5单元“间隔排列”这节综合实践课为例,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体排列规律的分析,揭示规律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和思维方式,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效地探索规律,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背景介绍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索规律”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间隔排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且间隔排列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实用性极强。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间隔排列现象,如何让学生将间隔排列的规律应用到生活中,如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产生有效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

1.教学片段一

分别出示4组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学生开始观察、描述排列的特点。

师:老师把几组排列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2种物体;都是几个隔着几个排列的。

师:像这样的排列都叫间隔排列,现在把它们分分类,你们想怎么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种排列现象中蕴涵着的数学奥秘。

小结:数学上,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它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

2.教学片段二

(1)由排列特征判断数量关系

师:仔细观察一下,什么和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我看到图片中的篱笆与柱子是间隔排列、夹子与手帕是间隔排列、兔子与蘑菇也是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可以数一数,一共有12块篱笆,那么木桩有多少?

生:13根。

师:同学们在得出结论中使用了什么方法,又有怎样的技巧?

生:篱笆与木桩是间隔排列,且首尾都是木桩。因此,木桩的数量比篱笆多1个,所以木桩的数量是13根。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师:如果夹子有10个,手帕有几块?

生:9块。

师:如果兔子有8只,蘑菇有几个呢?

生:7个。

师:看来只要首尾相同,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而且首尾物体多1。

(2)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师:这时候,小兔子走掉了一只,兔子和蘑菇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同样是一一间隔排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出首尾不同。

师:那么首尾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数量就会相等吗?我们来看之前的苹果和菠萝,它们也是首尾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通过圈一圈,发现了什么?

师:小兔子称赞大家真厉害,但是小兔子想要把蘑菇藏起来,同学们说一说蘑菇到底有多少个。可以告诉大家,小兔子与蘑菇仍然是间隔排列,那么小兔子有9只,蘑菇又有多少个?请你用圆圈代替蘑菇在学习单上画一画。

小结:首尾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数量始终相等。

师生互动验证。

(3)提炼规律本质

师:现在我们提升一下难度,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小兔子与蘑菇的数量关系?

生:因为小兔子和蘑菇的首尾是不相同的,所以小兔子的数量和蘑菇的数量应该是相等的。

师:在此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关注的是什么?

生:首尾的物体。

师:对的,所以可知首部和尾部的两种物体会直接影响数量关系。因此,通过首部和尾部的物体,便能够判断间隔排列的规律。

3.教学片段三

师:像这样的排列现象,生活中还有吗?看屏幕,你能找到今天学的一一间隔排列吗?

师:老师今天还带了一串项链,它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吗?请你们数一数绿珠子有几颗,紫珠子有几颗呢?它是属于一一间隔排列里的哪种情况?

小结:围成一圈的情况与一一间隔排列中首尾不同的情况类似,所以这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

案例分析

《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间隔排列问题进行探究,既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对规律的认知。

1.观察对比,激发兴趣

导入环节,在分组观察的活动中,让学生思考两种物体的排列特征,通过交流引出排列现象。在后续观察排列现象中,进行比对、归纳总结,强化学生间隔排列的感知,加深排列特征认识,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2.追根溯源,理解规律

在揭示一一间隔排列中首尾不同的数学规律时,教师继续利用教材情境图中兔子和蘑菇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学生自然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看出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并通过回看引入新课时苹果和菠萝的一一间隔排列,验证这一猜想,实现研究的价值——从表象到本质的跨越。接着,在两种物体的数量均处于未知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组物体的首尾物体摆放特征,对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进行判断。情境方法设计教学练习,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数量已知的一一间隔排列到数量未知的一一间隔排列,从由排列情况判断数量关系到由数量关系判断排列情况,通过3组改编于教材情境的变式练习,在已知数量前提下的间隔排列到未知数量前提下的间隔排列,帮助学生把握规律,走向深入学习,既感受到规律运用解决问题的乐趣,也认识到规律的价值,培养其思辨能力。

3.回归生活,提升素养

最后,通过寻找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可缓解学生学习中的记忆负担,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一个系统,从而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三会”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因此,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有效地探索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后续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