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性损伤及慢性疼痛应如何处理?

作者: 王海滨

青少年运动性损伤及慢性疼痛应如何处理?0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且对运动的兴趣较高,可能会出现运动性损伤。运动性损伤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还可能引发长期的慢性疼痛问题。因此,了解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运动性损伤及慢性疼痛。

运动性损伤及慢性疼痛的概念

青少年运动性损伤通常包括扭伤、拉伤、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青少年可能缺乏必要的运动性损伤知识,如打球时发生崴脚,认为只需休养几天就能恢复,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崴脚是一种韧带损伤,如果不经过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关节损伤,或逐渐发展成只要运动量稍大就会出现崴脚的情况,甚至可能在中老年阶段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运动性损伤若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损伤部位的组织可能会发生纤维钙化,最终导致慢性疼痛。慢性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或反复疼痛超过3个月,会对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产生影响。

运动性损伤的特点

小创伤多,严重创伤少;急性损伤少,慢性损伤多;单一部位的损伤少,多部位损伤多;多与专项运动有直接关系。发生运动性损伤后,应尽早进行相关治疗与康复训练,以维护运动系统功能,预防再次发生损伤,从而快速恢复运动能力。

运动性损伤的分期

临床将运动性损伤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和恢复期。组织损伤后,其基本病理过程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充血、渗出等,损伤部位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机化最后形成瘢痕。

急性期:损伤后48小时内。此阶段损伤组织断裂处出血,在损伤局部形成大小不同的血肿:随后出现炎症反应,炎性细胞浸润,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外渗,出现组织水肿。常见症状为局部疼痛或组织压痛、肿胀、皮下组织淤血或血肿、功能障碍等。

稳定期:损伤后48小时至6周。此阶段出血基本停止,主要是炎性渗出、肿胀,肉芽组织增生。少数患者因制动时间过长,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关节不稳定等情况。

恢复期:损伤6周后(部分患者恢复时间可能更长)。局部肿胀、疼痛消失,瘢痕形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瘢痕挛缩、肌萎缩和肌力下降等情况。

运动性损伤的评估与诊断

有效的康复治疗与慢性疼痛管理始于准确的评估和诊断,主要包括对病史的详尽了解和对受伤部位的全面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CT、磁共振成像)可以帮助确定内部损伤程度,有无伤及韧带与骨骼。此外,疼痛评估量表可以用来衡量患者的疼痛强度和影响,并作为制订后续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运动性损伤的康复治疗原则

尽早开展康复训练是预防慢性疼痛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青少年恢复运动功能、提高肌肉强度和灵活性。

急性期:治疗要点是制动、止痛、止血,防止肿胀进一步加重。损伤局部使用保护支持带加压包扎,并冰敷15~30分钟,适当抬高患肢,这样可以减轻损伤早期的渗出与出血,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损伤严重,特别是有骨折或肌肉、韧带、肌腱发生断裂时,应选择夹板或矫形器对患部进行外固定,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稳定期:治疗要点是促进血肿和渗出液的吸收,可使用物理治疗、按摩、中药外敷等方法。同时,利用支具或矫形器保护损伤部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

恢复期:治疗要点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如疼痛、粘连、瘢痕形成、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肌肉萎缩和功能减弱等,以促进功能恢复。渐进式开展损伤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及协调性、柔韧性等康复训练。

运动性损伤疼痛的治疗

1.药物治疗

运动性损伤常会引起疼痛,而疼痛易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如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因此,应及时使用药物缓解疼痛。镇痛药物可有效缓解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及骨关节损伤引起的疼痛。但需注意的是,药物仅仅是整体治疗的一部分,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是否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来辅助治疗。针对运动性损伤引起的局部疼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已逐渐成为常规治疗选择。

临床常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骨骼、肌肉、关节类的疼痛,它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其中,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在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且疗效显著,但有胃肠道安全性和耐受性问题。而外用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改变用药途径,直接作用于局部皮肤,经皮肤渗透到达损伤组织发挥镇痛作用,具有起效快、局部浓度高、系统暴露量少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更适合肌肉骨骼系统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密切配合,可有效缓解疼痛,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温热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干扰电、调制中频、超声波等方法,对于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及促进愈合具有积极作用。专业的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订治疗方案,以避免对受损部位造成二次伤害。

如何预防运动性损伤及慢性疼痛?

首先,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如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尽量减少突然发力或大幅度改变方向,同时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也至关重要。其次,根据运动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装备,如舒适的跑鞋、护具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动性损伤的发生。最后,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如拉伤、扭伤或骨折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引发慢性疼痛。

青少年发生运动性损伤后,若不及时治疗或未正确治疗,可能会引发慢性疼痛问题。通过科学评估、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预防教育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改善运动性损伤及慢性疼痛,促进青少年快速康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