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作者: 刘珍秀

在新课标落实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生如何全面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践行新课标,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学活动,并在教育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实践、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使其能真正领悟语文知识的魅力,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情境塑造,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法具有直观、生动的教学优势,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想要落实新课标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巧妙借助情境教学法,围绕教学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具有草原特色的音乐,以此烘托情境,再引导学生跟随音乐朗读课文,使朗读更具感情。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文中描述,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的画面,同时借助蒙古族人民骑马、放牧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理解文意、想象画面提供助力,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悟。

信息技术助力,提高学习效率

近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信息技术的加入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为学生拓宽了学习空间和视野,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对贯彻新课标大有裨益。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课文,并在课文旁留出部分空间展示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中年闰土的描述,引导学生分析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在形象与行为上的差别,通过直观的对比感受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摧残,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以提升他们的阅读深度和能力。

拓展延伸文化,开拓学生眼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还要带领学生通过语言知识参透其中蕴藏的深厚文化,感受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魅力,进而推动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以达到开拓文化视野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外资料向学生介绍更多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由来、文化习俗与饮食特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且贴近生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再根据本单元的《藏戏》一文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意识,进而发展其语文核心素养。

结语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核心素养为目标,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凸显语文知识特点,并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在轻松、有趣且富有文学魅力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拓宽文学视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学产生兴趣,进而奠定扎实的文学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