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多不是小毛病,深入带你了解手汗症
作者: 陈静 夏芳出汗是人体散热的正常生理反应,但当环境温度不高或没有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局部或全身大量出汗,被称为多汗症,其中常见的是手汗症。手汗症好发于青少年。本文介绍手汗症的类型及原因、诊断、治疗和术后护理,帮助青少年正确应对这一疾病。
手汗症的类型及原因

手汗症是多汗症的一种,病因较为复杂,通常表现为手部、双足、腋窝甚至头面、躯干及四肢过度出汗。手汗症一般于8~12岁起病,30岁以前症状最为明显。手汗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1.原发性手汗症
原发性手汗症主要由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引起,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因,但临床证实其与家族遗传因素相关,典型特征为突然性和间断性过度出汗,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5~30 min,且发作频率不定。根据2011版《中国手汗症微创治疗专家共识》和《中国手汗症微创治疗临床指南(2021年版)》及其英文版、多汗症严重程度量表(HDSS)评分标准,将手汗症分为轻、中、重3种等级。轻度:手掌微微潮湿,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只在情绪紧张或者炎热环境下稍有不适;中度:手掌出现明显汗珠,甚至可浸湿一只手帕,对患者日常活动影响较大,尤其在握笔书写、操作电子产品时产生不便,还可能因手部潮湿频繁擦拭,导致手部皮肤粗糙、脱皮;重度:手掌出汗呈现滴珠状,严重干扰社交、学习和工作,甚至影响患者自信心,引发心理问题。
2.继发性手汗症
继发性手汗症通常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糖尿病、结核病、心血管疾病等引起,其病理机制为患者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活跃,导致汗腺分泌异常。甲亢患者因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代谢加速,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从而引发异常出汗;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自主神经病变,导致体内神经传导异常,汗腺分泌失控;结核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则因炎症反应或代谢紊乱,影响汗腺功能;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神经调节异常,最终导致局部或全身出汗。
手汗症的临床诊断
手汗症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病史收集、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等手段实现。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出汗情况,包括症状开始时间、持续时长、出汗频率以及是否存在特定诱因,如体力活动、情绪波动或气候变化等。同时,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确认其是否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结核等病史及家族史,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原发性或继发性手汗症。
2.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情绪波动或环境刺激下的汗液分泌情况,进一步评估出汗程度和部位。检查时,注意排除是否存在其他与出汗相关的疾病,如甲状腺异常、心血管疾病等。
3.辅助检查
虽然手汗症临床表现较为典型,但在部分情况下,特别是继发性手汗症需通过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常见检查方法包括:
血糖检测: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症状的患者,需要检测其血糖水平,以帮助诊断是否是糖尿病引起的继发性手汗症。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评估是否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的手汗症。
胸部影像学检查:若怀疑手汗症与某些系统性疾病相关,建议进行胸部X线或CT扫描,判断是否是结核、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手汗症。
药物史和实验室检查:通常情况下,抗抑郁药物、抗胆碱能药物易导致手汗症。在此情况下,需通过对患者的用药史以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评估,以进一步确认诊断是否为抗抑郁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等副作用导致的手汗症。
手汗症的治疗
1.保守治疗
临床上对于继发性手汗症的治疗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甲亢引起的手汗症,治疗甲亢;糖尿病引起的手汗症,控制血糖。对于原发性手汗症,轻度者首选药物、物理等保守治疗方法,包括外用止汗剂、离子导入疗法以及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外用止汗剂通过暂时阻塞汗腺导管来减少汗液分泌;离子导入疗法利用直流电的作用将抗胆碱药物输送到皮肤深层,进而抑制汗腺的活动;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即通过阻断神经信号来抑制汗腺分泌,效果较为持久,但需定期进行注射以维持疗效。
2.微创胸腔镜手术

对于重度或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临床上主要采取微创胸腔镜手术(单孔胸腔镜T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方案。手术实施过程中,患者取45°半坐卧位,双上肢外展并固定,确保双侧腋窝充分暴露。全身麻醉下使用喉罩进行辅助通气,并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变化。于腋前线第三肋间行手术切口(0.5 cm),通过切口插入5 mm穿刺器和针型胸腔镜,建立人工气道,实施呼吸机通气,并检查胸膜是否有粘连。一旦发现粘连,应及时进行医学处理。接下来,切开表面胸膜,紧贴肋骨表面对胸交感神经干进行切断,沿肋骨表面延展,并对肋骨的骨膜及壁层胸膜进行灼烧,以切断交感神经链及Kuntz束(旁路神经纤维)。灼烧过程中,如出现轻微出血,应及时止血;在完成神经切断和灼烧后,插入带侧孔小导管,通过腋中线切口将带侧孔小导管置入胸腔顶部,并稳固位置。完成所有操作后,切口处采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皮下及皮内缝合,使用无创皮肤减张器固定切口,确保伤口愈合。
手汗症的术后护理
基础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心率、血压、呼吸等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待麻醉药效逐渐消退并清醒后,体位调整为半坐卧位,或根据其自主意愿选择卧位。在术后6小时内,若患者血压和其他生命体征平稳,可协助其进行床旁活动,以促进长期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切口护理:注意避免伤口感染,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摩擦或刺激。
饮食管理:术后,患者应禁食6小时,待恢复期结束后可适度饮食,但要遵循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的原则。多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肉、鱼肉、豆类、蛋类,以助力身体组织修复;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利于伤口愈合、增强抵抗力;主食选米饭、面条,适当搭配红薯等粗粮,保障能量供应,防止便秘。同时,避免辛辣食物(辣椒、花椒等)、油腻食物(油炸物、肥肉)、酒类及含酒精饮料、高盐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影响伤口愈合、加重身体负担。
呼吸道管理: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检查是否有胸痛、呼吸困难或肺不张的症状,如有需要,进行必要的胸部检查,确保无异常;鼓励进行深呼吸练习和咳嗽,以帮助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进行或雾化吸入治疗,每日可进行2次。

疼痛管理:除鼓励患者放松和采用注意力分散技术外,可增加音乐疗法等舒缓措施减轻患者的不适。若患者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需按照医嘱使用止痛药物,以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和康复预期,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同时,给予适当的沟通与关怀,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术后恢复的信心。
并发症管理:术后,可能会出现霍纳综合征、血气胸以及转移性代偿性多汗等并发症,需积极实施针对性并发症护理管理。当并发霍纳综合征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此症状多为暂时性,一般会随着神经恢复逐渐缓解。对于症状较重者,可通过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进行辅助缓解;当发生血气胸时,采取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干预,并确保引流管通畅,定期检查引流液量与性质,以预防进一步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顺利恢复;转移性代偿性多发生在术后初期阶段,通常表现为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出现过度出汗。护理管理中,嘱患者勤换衣裤,保持被褥干燥、清洁,并注重保暖,以防受凉。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度增加盐的摄入,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手汗症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精神、疾病等因素,诊断治疗时,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确认其属于继发性或原发性,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通过了解其原理、优势、手术过程、术后护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手汗症患者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地对待这一疾病和治疗,医疗机构可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促进患者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