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让小学生“读”出健康心理
作者: 王一名
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感、思维和品德素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生活智慧,引导学生解读这些作品,能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情绪,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解读人物形象,懂得感恩父母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人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人物的特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指导学生从中获得启迪,端正自己的言行。比如,感恩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选择相关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细节,感受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并思考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解读两点细节。一是找出母亲劳作的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辛苦,并思考母亲赚钱不易,却依然要花钱给孩子买书的原因。细节描写如“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让学生从中体会母亲的劳累。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依然愿意给“我”买书,体现了她对孩子的无私付出。二是让学生找出母亲的语言细节描写,思考“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样简朴的语言中蕴藏着什么情感。此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问题: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向父母要零花钱的经历?能否体会到父母的辛劳?父母会问你用钱的目的吗?如果他们拒绝给钱,你会怎么想?
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父母形象,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有助于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鉴赏环境描写,认识自然风光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种排遣负面情绪的好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写景文,鉴赏环境描写,然后带领他们走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唯美风光,试着放松心情,并学习如何用文字描摹美景、抒发情感,从而陶冶性情。
围绕《海上日出》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解读景物描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再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该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用动作展现出太阳的状态,说一说这样写能否生动地展现太阳?问题二:如果你因为生活负担过重而心情不佳,恰巧看到了壮观的日出,心情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逐步解读文本内容,学生认识到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可以更具体、切实地感受到唯美的自然风光,从而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此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会哪些景物能给人振奋、昂扬的感觉,并用文字描写出来。例如:学生看到被砍断的树木上长出了新芽,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新芽的生长状态,再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新芽的生长暗示人们在逆境中不能轻言放弃,应该勇敢向上攀登。
通过读写结合活动,学生认识到欣赏美景有助于消除负面情绪,而创作写景文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景物之美。
分析事件发展,渗透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隐患所产生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解读相关作品,分析危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危险发生前,要如何提高警惕,预防危险;在危险发生时,要冷静处理,保护自己和他人;在解除危险后,要引以为戒,思考如何避免发生同类型的事情。
例如:在教授《跳水》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出以下一系列思考题。问题一:文章中记叙了什么事件,你认为该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在船上,能否避免该事件的发生?通过思考,学生认识到,该事件是因为孩子追逐猴子而引起的,如果孩子不攀爬桅杆,便不会发生危险。问题二:船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正确?通过进一步的解读,学生可以发现,虽然船长用枪瞄准孩子的行为也很危险,但却成功逼迫孩子跳到水里,避免他跌落到甲板上。问题三:如果你是船长,你要发布什么命令才能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学生纷纷表示,应该禁止人们随意攀爬桅杆。在解读该文章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一说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安全隐患,并提出应对危险的解决方法。
结合文本分析,学生认识到在危险发生前后要及时调整心态,努力避免、解决危险。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观察力,从而判断潜在危害。
品味语言艺术,涵养生命态度
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语言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深入解读某些词句,思考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探究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有的作品将作者的生命态度融入到了词句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解读这些词句,并思考自己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思考“粉骨碎身”“清白”是否有一语双关的意味。学生可以发现,“粉骨碎身”表面上是说石灰碎成了粉末,但实际上指的是人生落入困苦艰难的境地;“清白”表面是说石灰的颜色,带入语境则是说人的本质。此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作者于谦的生平,让他们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的生命态度。有学生表示:“作者坚守家园,抵抗外族入侵,他好像‘石灰’一样,勇敢应对生命中的各种困苦,始终保持着‘清白’的本性。”教师可以再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于谦的生命态度给了自己什么启迪。有学生表示,自己要像“竹子”一样有一定的韧性,在面对困苦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解读,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必然会面对各种挫折,只有积极、勇敢地应对,方能锻炼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给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格。这使得学生可以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