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尊心理与校园欺凌
作者: 黄玉 张慧杰
校园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场所,校园欺凌会对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校园欺凌一直备受关注,除了对被欺凌者的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外,欺凌者的心理也成为了讨论的关键,有些欺凌行为的背后,是低自尊者过度自证的扭曲表现。
欺凌行为与低自尊心理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些欺凌行为其实是一种过度的防御机制。一些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往往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缺乏足够的认可。欺凌者会试图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权力感和掌控感,他们害怕被他人轻视和伤害,所以先下手为强,通过攻击他人来掩饰自卑。欺凌行为或许能短暂地让他们产生一种扭曲的“成就感”,但长远而言,这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在欺凌者与他人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身边的同学会逐渐对他们心生厌恶与恐惧。所以,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还应该关注欺凌者的低自尊心理,从源头实施积极的干预策略。
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的欺凌行为是有害的。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等方法,让欺凌者感受被欺凌的恐惧和痛苦,更好地理解欺凌行为的不良影响。另外,欺凌者多伴有情绪方面的问题,教师和心理师还应培养其情绪管理的能力,在情绪化时选择合理的方式发泄。最后,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能够获得成就感的任务,这些任务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他人,或者在体育比赛、艺术创作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让他们通过正当途径获得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从而慢慢建立起健康的自尊。
2.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对于家庭而言,应该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家庭成员要摒弃批评指责的方式,代之以耐心的倾听,给予真诚而及时的鼓励与肯定。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与尊重,从而建立起坚实的心理基础。在学校方面,教师应积极建立互助小组,让那些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来自同伴的真诚赞扬与积极反馈,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学校应当大力倡导友善、互助、包容等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通过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来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可以有效遏制欺凌行为的滋生,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纯净、美好的学习与成长空间。
校园欺凌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心理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应三方联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完善的保护机制及和谐的校园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摆脱低自尊的束缚,学会用爱与尊重对待他人,杜绝校园欺凌。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基本科研项目(JYTMS20231680),从技术赋能到协同育人: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