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社团非遗活动,培养综合型人才

作者: 唐晓宇

“五育融合”要求教师在挖掘育人内涵和拓宽育人空间等实践中,实现五育之间真正的并举融合。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视域下,将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社团中,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传承这些技艺的同时受到其中品德的熏陶、艺术美感的影响,发展自身的审美价值、劳动素养、身体素养、创新想象意识及正确价值观念,并且建立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们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建设高质量的非遗教学师资队伍

开展社团非遗活动,培养综合型人才0

非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非遗教学师资队伍能够通过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艺,实现文化传承的任务,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首先,学校要建设高质量的非遗教学师资队伍,结合五育融合视域下非遗教学的要求,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开展包括非遗知识、教学方法、五育融合理念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例如: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展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教师深入学习非遗文化。如在剪纸社团,教师经过培训后能够更好地传授学生剪纸技巧,同时将剪纸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色彩搭配的知识等融入教学过程。其次,鼓励教师开展非遗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既能掌握非遗知识技能又能将其融入五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与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他们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讲师,通过开展讲座、实践课程等方式将非遗技艺和文化传授给学生。

设计多样化非遗实践活动主题

在社团活动中,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非遗实践活动主题,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激发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综合素养发展,并增加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以非遗为主题设计社团活动,融入五育元素。例如:开展“剪窗花”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剪窗花背后的地域文化、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常用图案知识,促进学生在窗花的设计、环境布置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窗花制作的手工操作环节锻炼身体协调性,进而让学生深入了解剪纸艺术,并在实践活动中促使五育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非遗社团活动。例如:在竹编制作社团,设定“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竹编并参加比赛”的项目。首先,教师教授学生竹编的方法和步骤,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编织实践,从基本的打底开始,经过穿线、加身、收边等操作逐步掌握编织技能,并从编织杯垫、笔筒等简单器物到尝试编织复杂器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研究竹编的历史文化、设计竹编的图案和结构、亲手制作竹编,并在竹编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协调能力。

五育融合不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也是一种教育创新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新范式。因此,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融入非遗文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