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开展体育教学
作者: 吴翠华儿童从小学开始系统化地接受体育教育,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生理特点显著,如神经系统发展缓慢,缺少精细分化的能力;骨骼弹性好,可塑性强,易弯曲;心肌纤维较细,心脏发育与骨骼肌增长相比缓慢等。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指引学生科学锻炼身体,提高身心素质,树立终身运动意识。
组织纪律教育,制定课堂规范
小学生天性贪玩好动,初次接触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教师应把握时机,从组织纪律教育开始,制定课堂规范,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使学生顺利进行体育锻炼。
基于小学生生理特点,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围绕教学内容规划场地,整理好课堂教学需要运用的器械、教具等。课堂中,应清晰告知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课堂必须遵守的规则,让学生排列整齐地站好队,且集合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快、齐、静”。同时,课堂需统一着装,如穿运动服。在动作练习中,教师要清晰讲解动作要领,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制定活动规则,并进行安全教育和指导,为课程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落实目的教育,培养学生兴趣
基于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小学生尚不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他们会认为体育锻炼是“游戏”,全靠兴趣支撑;对于不感兴趣的运动,他们很少主动参与,对于感兴趣的运动则玩得非常尽兴。对此,教师应落实目的教育,注重兴趣培养,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

比如,在“跳绳”运动中,由于学生的热情维持时间短,只能短暂地进行跳绳练习,更多时候拿着跳绳玩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立刻停止练习,说明跳绳锻炼的目的、效果等,保证语言的启发性,避免训斥、体罚,以此培养学生对跳绳的兴趣。
精选内容方法,增添教学趣味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生理特点不同,教师需要精选合适的内容教学,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为教学增添更多趣味,真正上好体育课。
比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骨骼肌较软,肌肉发育不健全,容易变形,应进行简单的动作练习,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化的体育练习。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肌力弱、耐力差,应针对性进行耐力、肌力训练,促进速度、柔韧等发展,适合速度跑等体育练习。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临近青春期,肌肉力量不断增强,动作更加协调,适合跳、投等体育练习。以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为基础的针对性、趣味性体育教学,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同步发展。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选择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深度钻研教材,做到精准把握,不仅要帮助小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塑造良好风气,重视课堂规范的制定,注重兴趣培养,实现趣味教学,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生理发展,提高其身心素质,实现体育学科育人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