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和治疗神经外科术后的流涎症
作者: 李康源“流涎不止”在临床上又称为流涎症,常因脑瘫、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疾病引发,除此之外,也是脑外伤术、三叉神经减压术等神经外科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具体表现为口腔内大量分泌口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吞咽,导致口腔内口水大量聚集,或从口角流出,不仅不利于日常饮食或说话,还对自身形象造成严重影响,致使生活质量下降;此外,由于唾液分泌过多,但难以完全咽下,在患者说话或进食时容易出现呛咳,还可能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甚至威胁生命。
功能训练
1.调整姿势
建议患者可采取半卧位,以增强舌头在吞咽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从而帮助更好地吞咽口水,以减少流涎的发生。
2.鼻呼吸训练
对于流涎症患者而言,若只用嘴呼吸会增加流涎的发生。因此建议流涎症患者开展鼻呼吸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利用干净的筷子或压舌板作为辅助工具,指导患者用嘴唇含住,再集中精神,有意识地依靠鼻子进行呼吸。
提前准备面巾纸,将其撕成细长条,让患者在保持双唇紧闭的状态下,以鼻息将纸条吹动。
3.口腔知觉敏感度训练
当口腔知觉敏感度下降时,人体对唾液累积情况的感知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进而表现出流涎症状。对此,可利用冰棉棒等对患者口腔予以刺激,促进唾液分泌的减少,并且对脑皮质及脑干施加警戒性感知刺激,以利于提升吞咽注意力。具体方法如下:
将电动牙刷的手柄部分贴近口腔组织,借助振动作用对口腔周围肌肉进行刺激,促进其感知觉的增加,以利于吞咽能力的增强。
提前准备冰冻的棉棒或用冰水沾湿的软毛牙刷,借此对患者嘴唇、舌面、上颚等部位进行按摩,促进口腔感知觉提升,诱发吞咽反射,促进唾液吞咽。但在此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呕吐反射,需立即停止。
4.吞咽运动训练
颊部抗阻:患者可将舌头左右交替抵住两边颊部,并且同时用手在对应面颊处施加阻力,具体力度根据舌头肌肉力量进行调节。每组共包含左右各10次动作,每次练习2~3组。
空咀嚼运动:即舌头在口腔内做左右交替搅拌翻转动作。每组共包含左右各10次动作,每次练习2~3组,每日进行3次。
弹舌运动:即舌尖用力抵住上颚处,再迅速放下,以能够发出弹响为标准。每组包含20~30次动作,每日练习3组。
舌旋转运动:即舌头在唇齿间做旋转运动,先顺时针5次,再逆时针5次。一组包含10遍动作,每次练习2~3组,每天进行3次。
缩腮运动:即双颊用力,向口腔内吸入,以两颊明显凹陷为标准。每次练习20~30个动作,每日进行3次。
模拟漱口:即将两腮交替鼓起。每次练习20~30个动作,每日进行3次。
咂唇运动:即在双唇紧闭的状态下,突然用力张开,以发出响声为标准。每次练习20~30个动作,每日进行3次。
双唇力量靶音训练:具体是指尽量用清晰、洪亮的声音朗读绕口令。每日练习3次,以双唇稍发麻、微酸、轻微疲劳为度。
腭咽闭合练习:提前准备一根吸管,对其一端做封闭处理,让患者含住后做吮吸动作,以明显感觉颚咽弓有上提变化为标准。每组共包含10遍动作,每次练习2~3组,每日进行3次。
药物治疗
1.常规药物治疗
针对流涎症,临床主要采取抗胆碱能药物进行治疗,常见药物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盐酸苯海索等。但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加重认知障碍、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心跳加速等。
2.超声引导下唾液腺药物注射治疗
在流涎症的临床治疗中,唾液腺药物注射是一项疗效确切、安全且副作用较小的技术,但对操作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
此项技术主要适用于中、重度患者,特别是针对以下人群:①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理想者;②部分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者;③拒绝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者。
近年来,得益于超声技术的显著发展,在为患者注射唾液腺药物时,可采用肌骨超声技术作为辅助,在可视化的条件下,实现对唾液腺部位的精确定位,进一步提升该治疗方式的精准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特别是针对神经重症气管切开且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在超声辅助下进行肉毒毒素注射,可有效减少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有效缩短拔管时间及住院天数,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升生存质量。
除此之外,针对流涎症,临床也常采用超声波、电刺激、冷热敷等物理疗法,促进患者口腔及咽喉肌肉的功能改善,提升其协调性,达到控制流涎症状的效果。同时,中医针灸也是流涎症的可行治疗手段。
日常注意事项
流涎症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为保障疗效,促进康复,摆脱“流涎不止”的问题,还应当明确日常生活注意要点,具体如下:①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同时摄入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素。②日常做好口腔清洁,勤刷牙、漱口,加强口腔卫生管理。③流涎后应及时对分泌物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停留于口周、下颌、颈部等部位,对局部皮肤造成刺激。日常应维持口周、下颌等部位的干爽,在下颌与颈部之间垫放干净柔软的毛巾,并及时更换,必要时可擦涂爽身粉。④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神经外科术后的流涎症可能与神经受损、吞咽功能障碍、其他潜在疾病及术后恢复等因素相关。患者应当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及康复师接受适宜且有效的治疗,同时适当开展相关功能训练,加强日常生活管理,维持口腔卫生,保持口周、下颌、颈部等部位皮肤干燥,摆脱流涎症的困扰,提升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心理调适,保持积极的心态,早日克服“流涎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