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视域下如何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作者: 朱小佳

个性化视域下如何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0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教师要通过观察、调查,了解每一个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促使其矫正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利用书籍读物,学习情绪管理

青春期学生一般缺乏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能会因为情绪波动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管理情绪,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爱好,为他们推荐个性化的书籍,让他们自主阅读,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控制情绪。

在“情绪变奏曲”一课中,教师要先了解每个学生面临的情绪问题,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不同的书籍读物。一名学生发现了自己在青春期出现的身心变化,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慢慢适应这种变化,因而产生了忧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为其推送介绍青春期身心变化的书籍,让学生能正视自己身上的变化,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推荐《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该作品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故事,塑造了同龄人“小卡”和心理老师“牛博士”,详细介绍了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变化,很适合该学生阅读。另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理性思考的能力也较强,可是也常常容易钻牛角尖。对于该学生,教师可以推荐更具有学术性的书籍,如《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让该学生学习书中提及的“情绪ABC理论”,并思考如何用于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还有一名学生在心理上比较幼稚,学习能力也较弱,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发怒。教师可以推荐故事类的书籍,如《擦亮爱的那颗星》,让他学会如何爱自己、爱他人。

在为学生推荐书籍读物时,教师要从两方面入手,体现出个性化。一是注意结合学生个人遇到的情绪问题,为他们推荐有针对性的读物。二是针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提供难易适当的读物。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效率,让他们快速学会情绪管理。

借助音频视频,克服焦虑心态

初中阶段是学生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自己的变化,因此会出现焦虑的心态。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态,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音频视频,调动他们的视听感官,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放松自己,消除焦虑心理。

在教授“接纳我的不完美”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会看到“不完美”的自己。这种“不完美”正是人类成长的起点,要消除焦虑心态,学会接纳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焦虑的内容,为他们提供不同类型的音频视频。有的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容貌问题,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运动员比赛视频,并引导他们认识到美是多元化的。还有的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问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影视剧片段,如《垫底辣妹》《追梦赤子心》《叫我第一名》等,让他们看到主人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提升自己的。在这些榜样引导下,学生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寻找提升自我的方法。还有一些学生感觉自己的性格不完美,较为内向,不敢与他人交流,渴望能成为社交场合的焦点,但是却没有胆量。教师可以推荐他们欣赏激情澎湃的音乐,如组织班级舞会,用动感旋律提升他们的胆量,让他们主动邀请舞伴。

教师要基于个性化视域,先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特点,然后选择最适合他们的音频视频内容。在这些音频视频的辅助下,学生能正视自己面临的问题,敏锐地观察到自己出现的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参与生活实践,学会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是一种能够保护个体远离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的积极自我认知态度。教师可以将各种生活实践转化成教学资源,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激发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学会自我关怀。

“焕发自信的光彩”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信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建立和增强自信,并将自信转化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教师可以引入个性化生活实践资源,让他们在激发自信的基础上,学会自我关怀。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足,不敢与他人沟通,并总是将沟通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对这些学生,可以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参加缝纫小组、摄影小组等活动;这些活动以实践操作为主,交流较少,内向的学生容易融入其中;而且,他们还能将自己掌握的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成为“小老师”,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学会自我安抚。还有的学生希望为家人做一些事情,承担家庭责任,但是由于能力不足,反而将事情搞砸,使他们陷入到自我责备中。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适合的亲子活动,如在“与家人一起野餐”中,学生可以从准备三明治、水果沙拉等冷餐开始学起;这些食物简单易学,更容易让他们得到家人的夸赞,体验成功感。在活动中,学生增强自信心,可以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设计生活实践活动时,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因此,要为每个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实践活动,给他们创设特定的体验环境,进而帮助他们切实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化心理健康课程。通过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正视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并自主解决这些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