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落实德育的路径
作者: 张培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务必要做好德育教育的落实工作,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更新德育教育理念
要想保证德育教育有效落实,首先要做的是更新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一方面,可组织研讨会,邀请优秀的讲师,讲述落实德育教育的理论内容,让教师的理论知识变得更扎实,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可开展校际交流,与外校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实例展开交流与探讨,使教师能积累更多的德育教育经验。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更新德育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保障德育教育的落实效果。
例如:学校需要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给教师提供支持,保证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第一步,学校可寻找优秀的讲师,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座谈会,向教师讲解当前新课标理念以及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传递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丰富和夯实教师的德育教育理论体系,帮助教师形成先进、科学的德育教育观念,这是开展高效德育教育的基础。第二步,可联合多个学校的优秀教师,开展校际交流会,让优秀教师分享自己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供其他教师借鉴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德育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并不是直接显露在外面,而是穿插在道德与法治知识中。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深入挖掘。这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和德育教育目标,研读道德与法治知识,寻找其中适合学生的德育内容。同时,采用生动的方式(如多媒体方式等)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基础,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家的意味”这一节内容时,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传递基础知识上,更应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这节课的基础目标是学生能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德育目标是让学生能学会“孝敬亲长”,发扬和继承这一传统美德,树立孝敬的观念。接下来,可先运用多媒体形式,播放《你好,李焕英》中的电影片段,运用这一新颖的形式快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并结合电影展开启发:“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这个电影呢?这个电影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呢?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由此引入到本节内容中。之后,可再次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日常生活中“孝敬亲长”的图片,进一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学习这一品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采用多媒体等新颖形式,感染力会更强,可使学生主动共情,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孝敬亲长”的良好品质。
注重落实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不同,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倘若只制订统一化的德育教育方案,那么可能出现照顾不到部分学生的局面,甚至会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落实德育教育时务必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抓住他们的心理问题,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实现整体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情绪的管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某学生一直闷闷不乐,学习也不怎么积极,那么教师可及时展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学。等到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与该学生展开深入交流,了解他情绪低落的原因是成绩下滑,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时候,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复盘出现成绩下滑的原因,并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情绪。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课堂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彰显学生课堂学习地位的有效方式,也是强化德育教育效果的直接途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合理开展课堂互动教学,以推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采用学生互动的方式,给学生打造出轻松、活泼的互动氛围,并围绕德育内容抛出合适的互动话题,吸引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德育互动中。这不仅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初始目标。
例如:在学习“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有必要组织课堂互动教学,推动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中。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结组,为后续互动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第二步,围绕德育内容,给出以下互动话题:学生分别谈一谈自己交友的经历,包括交友期间的心得和体会,并总结出交友的方法。第三步,可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展开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交友方法,还有的学生提出自己遇到的烦恼,其他学生帮助提出解决方案。等到互动结束之后,可让学生派出代表,分享他们的互动成果。教师可向学生传输德育内容,让学生运用自己最真诚的态度来交友,做到尊重、关心,从而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要落到实处,展开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结合具体的德育教育,设计对应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活动、社会温暖活动等,让学生能走出教材,走进社会,让德育教育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得到落实。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能力,又能起到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守护生命”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能理解并懂得生命的珍贵,使学生能树立善待生命的正确观念。教师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周末一起到妇产医院去看望刚出生的婴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能直观地看到婴儿,看到医护人员为了婴儿健康而付出的努力。这时候,不需教师过多地讲述,他们在一瞬间就能明白生命的珍重。与此同时,还可组织学生与医护人员进行关于生命的交流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可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总结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正确的生命观。

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构建完善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多关注学生态度、情感、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的转变,以评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发学生关注自身的品质提升,让德育教育能渗透到整个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促进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尊重他人”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评价学生道德规范是否有所提升。经过观察,发现某学生有尊重他人的行为和举动,并对“尊重他人”形成了深刻的理解,那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若发现学生在平时出现了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如说脏话等,教师应当及时制止,督促学生改正。通过这样的德育教育评价,学生能真正认同“尊重他人”这一道德规范,成长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素养的人才。
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落实不仅是新课标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直接方式。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这一课程的德育教育优势,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德育教育,将其穿插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造出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