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抑郁症
作者: 刘琳琳
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困扰。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育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成为抑郁情绪的诱因;学业压力、缺乏释放压力的空间以及校园霸凌、家庭矛盾等问题,都可能将青少年推向抑郁症的边缘,使抑郁症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许多家长往往将抑郁症的表现误认为青少年叛逆期的正常现象,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最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关注抑郁症,正确地认识、了解抑郁症,才能真正帮助青少年摆脱抑郁症的困扰,重塑美好青春。
如何识别抑郁症
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的一个关键标准是“持续2周以上的心情低落”,这种情绪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社交功能,如学业、社交活动,同时伴随着对事物兴趣的减退和持续的疲惫感。此外,抑郁症还可能影响饮食、睡眠和体重等方面,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失眠易醒等症状。青少年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包括:
情绪低落:经常感到悲伤,易哭泣,情绪波动大,且从喜爱的活动或事物中难以获得快乐。
思维和记忆障碍:感觉头脑迟钝,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减少。大多数患者的计算能力、理解判断能力和记忆力下降,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负性认知症状: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甚至可能出现自伤行为。
意志和行为障碍:日常活动减少,回避社交,行动迟缓,意志力减退。部分患者表现为不服从管教、对抗父母、不愿上学,甚至离家出走。严重者可能出现茶饭不思、寡言少语,甚至产生自杀企图和行为。
躯体症状:早期可能表现为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腹胀、食欲减退、便秘、消瘦、四肢麻木等。此外,患者常伴有失眠、早醒、多梦、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伴随症状:常伴随焦虑、烦躁、紧张不安、易激惹等症状,还可能表现为多动、不守纪律、冲动、反抗、厌学、离家出走等,甚至出现打架或其他违法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的特殊表现
易激惹或愤怒情绪:在青少年抑郁症中,易激惹比悲伤情绪更为常见,表现为爱发脾气、有敌意、易受挫,或者很容易就发怒。
无法解释的隐痛或疼痛:青少年经常抱怨躯体不适,如头痛或腹痛,但经身体检查并没有发现实质性疾病,这些隐痛和疼痛可能是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
对于批评的极度敏感:青少年被“无用感”所困扰,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因此,他们对批评、拒绝和失败格外敏感,容易因此受到伤害。尤其是高成就学生,由于对自我期望较高,更容易出现这种心理反应。
影响社交:抑郁症会使青少年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回避与他人交往,可能导致社交技能下降,人际关系紧张。
青少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父母或两系三代以内的亲属有抑郁症病史,可能会增加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
疾病因素:如慢性疾病、睡眠障碍等疾病。
生物学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含量减少,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心理及社会因素:如校园霸凌、至亲离世、家庭矛盾、被遗弃等身心创伤事件,以及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佳等。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
父母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如出现抑郁迹象,或者孩子主动与父母提出要看心理医生,应尽快就医或进行心理咨询。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1.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来改善不良情绪。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健康情况、疾病特征、既往抗抑郁药的疗效和药物耐受程度等因素,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方式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治疗等,开展形式既可以是一对一的个体治疗,也可以是团体治疗。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与患者一起讨论问题,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宣泄情绪,讨论患病和服药的体验,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同时,心理咨询师还能及时识别患者的不良信念和行为,并帮助其建立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3.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此外,对于抑郁程度较为严重且存在自杀风险的患者,可使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该治疗可快速起效。
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抑郁
预防抑郁症主要是提高个人适应能力和减少抑郁易感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运动和阅读
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平时可以选择无氧运动,如瑜伽、跑步、游泳、跳绳等。另外,阅读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例如:青少年可以选择一本治愈系书籍,深入体会其中的内涵,不仅能够转移注意力,还能帮助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2.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坚持早睡早起。如果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可以尝试阅读书籍、听舒缓音乐或喝热牛奶放松身心。不必强迫自己入睡,让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即可。
3.倾听
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往往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他人交流和接触,但这样往往会加重病情。此时,需要找朋友、家人倾诉自己的困扰,避免长时间压抑情绪。
4.多鼓励自己,保持心理平衡
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多观察自己,鼓励自己,挖掘并发扬自身优势。
5.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社交
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乐观的心态,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同时,还可以多与朋友、家人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从而减轻学习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不要让抑郁症毁掉青少年本应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面对青少年抑郁症,家长不要一味地陷入自责、埋怨的情绪中,而应该与孩子一起携手共渡难关,摆脱成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