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
作者: 张丽
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部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面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总结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赋能学生深度学习。本文将介绍小学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
注重因材施教,转变教学观念偏差问题
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出现心理障碍,如过高的期望和脱离实际的要求等,容易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分层课堂,根据不同班级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优化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课后作业。确保学生通过参与英语学习而有所收获,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应注重给予学生更多鼓励,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注重增添趣味,转变教学方式单一问题
若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进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困生问题便会随之产生。因此,教师想要优化教学质量,需要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内在驱动力,注重增添教学趣味性,转变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赋能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化、任务驱动、情境式、小组合作等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每节课都能体会到新鲜感,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并能有效解决问题,逐渐消除心理障碍。
注重习惯养成,转变学生能力不强问题
部分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导致其学习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部分学生课前没有主动进行预习、课堂上经常走神、作业不积极完成、抄袭他人作业等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实际学习质量达不到预期。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惰性,进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拥有自主探索和预习的意识。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丰富课后作业形式与教学策略。学生预习后可以使课堂学习更加轻松;依托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空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丰富课后作业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兴趣,使其通过完成作业而有所收获。以此助推小学生深度学习英语,从而有效解决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英语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提供助力。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应积极优化教学活动建构形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赋能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同时体会到英语学习的趣味和成就,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消除英语学习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