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

作者: 王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宪法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过程各环节”。这一决定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培养法治意识的主要内容

法治意识是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的对法律的理解、认同和遵守的思想观念。

1.权威意识

法律的权威性是法治社会的首要标志。法律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制度设计增强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2.公平意识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家长和教师应引导学生公正地对待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养成公平意识。

3.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来维护。规则不仅划定了自由的边界,也保障了社会成员的权利和自由。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有序进行。

4.权利与义务意识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重要内容。人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只有做到权利与义务并重,才能真正体现法治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法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让法治意识的培养进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加重视,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的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师生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会影响学习效果。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师生双方能够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助推全面依法治国的落实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途径

1.学校要加大法治建设力度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做到依法治校

学校的各项工作应严格遵循法律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在执行相关制度过程中,要做到严格落实、一视同仁,增强制度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例如: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学校应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流程,并将流程图张贴在每个班级的显目位置,并通过广播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相关内容。对于学生或家长的反映或举报,学校应认真核查,仔细分析取证,确保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2)做好文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如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歌曲比赛、征文比赛等,提高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要加强重要法律节日的宣传力度,利用这些契机举办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校园法治文化活动。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让她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法律的作用,提升法律意识。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1)增强职业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自古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重任,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将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做到德法兼修、德法并重,不断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和道德水准。

(2)认真备课上课,勤学乐教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充分准备相关的教材内容,熟悉教材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查找相关最新的法律法规,增强课堂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教授知识,将枯燥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成动漫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法治教育更加生动、高效。

(3)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依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开展各种活动,增强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内容应尽量贴合学生实际,可以采用辩论、讨论等多种手段,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课后多关注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还要关注学生课后的言行。学生课后的言行是对课堂内容了解、掌握和接受程度的真实反馈。对学生课后表现出的良好行为,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正向的行为指导。对学生课后的一些不良行为,也要及时予以批评和指正,不仅能强化规则意识,还能引导学生杜绝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