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作者: 刘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0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式,并采用合理的措施开展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透彻、深入地体会文章情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下不仅表现不积极,还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抵触。而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中,从而真切地感受文章情感,提高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小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十分有限,无法通过文字表达感知丰富的情感内涵。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课堂专注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中表达的深层次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结合文章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采用适当的措施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情感体验。

以《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为例,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度挖掘。邱少云是英雄人物,他的精神、事迹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而言,是比较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课前备课时,教师应通过查询邱少平的生平事迹,理解他为了战斗成功而牺牲的精神,并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课前,教师向学生播放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邱少云的故事,或采用图片、音乐等方式,在课堂中营造庄重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感受文章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文章情感展开体验;或者在课后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参观,更深切地了解邱少云及其他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感受英雄气概,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度剖析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情感与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朗读教学,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有效举措。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从文章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段落外,还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通过朗读文章深切感受语言中的情感内涵。

以《桂林山水》为例,这是一篇描绘桂林山水景色的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感,促进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读一遍文章,并通过领读、范读等形式,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调和字音,帮助学生正确地传达文章信息。同时,采用分角色、小组合作等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文章朗读积极性和参与度。《桂林山水》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可在学生朗读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并结合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文学元素进行深入的理解,提升鉴赏能力;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根据文章的描绘手法,写一篇与家乡景色有关的文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1

结合实际生活,升华情感教育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如让学生学习生字词、了解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不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感,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围绕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情感教育的升华。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危险情况下的父爱,教师可以在课前查找与地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真实情境,以及父母找寻孩子的心情。在学生观看结束后,教师应向学生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父母做的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通过教学活动向生活的延伸,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同时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关心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

在《中彩那天》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是否发生过与主人公类似的不诚信行为,并让学生对这种行为的优劣性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杜绝这类行为。同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诚信做事、诚信待人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情感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充分结合,拉近学生与语文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语文教材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情感,进一步提高情感教育的成效。

结语

实施情感教育需要通过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这些策略既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也能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生活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