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里的自我保护:初中生如何安全上网
作者: 荀艳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导致他们在网络社交、信息获取过程中缺乏精准的辨别能力与自我约束力。为此,学校和家庭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教导他们识别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的方法,以及如何辨别虚假新闻、避开网络陷阱等。同时,培养健康、合理的上网习惯,让网络成为学习与成长的有益助力,而非阻碍身心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帮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安全畅游。
未成年人会面临哪些网络危害
网络虽然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与丰富的娱乐方式,但也会带来诸多潜在危害,尤其是网络游戏,其中不乏一些血腥暴力场景,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使他们对暴力行为产生麻木或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模式与性格塑造,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变得孤僻、冷漠,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等问题。
未成年人的虚假信息辨别能力较弱。例如:一些不法分子会在网络上伪装成同龄人,以交友、赠送礼物等借口诱骗未成年人透露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进而实施诈骗、拐卖等违法犯罪行为。还有一些不良网站会传播低俗、色情内容,容易误导未成年人,影响正确道德观和审美观的建立。
家校携手,守护网络安全
学校要联合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在网上的活动情况,关心他们是否遇到过奇怪或者不舒服的事情。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若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异常表现,要及时耐心询问,给予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
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上网时间,避免无节制上网;与孩子一起制订上网规则,如每天上网时长不超过1个小时,禁止访问不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站等。同时,家长也要关注网络安全知识的更新,学习如何防范网络诈骗、识别不良信息等,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上网的榜样。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教师和学生要深刻认识到网络言行的影响力,强化责任意识。例如: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活动的各项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随意辱骂、诋毁他人,在网络交流中保持礼貌和理性;主动抵制各种网络不良行为,若看到违法违规、低俗有害的信息,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不传播、不扩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网络世界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深远。教师要坚守教育的底线,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让网络成为助力他们成长的有益工具。同时,教师也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共同为学生打造一个安全、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