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焦虑症的干预研究

作者: 李娜 罗小萍 宋静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实证干预研究,探讨了正念认知疗法在缓解和减轻大学生焦虑症方面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学生自评和专业人员评定相结合的方式,选取22名焦虑测试得分较高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2人)和对照组(10人),通过15次系统训练,检验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焦虑症干预的实际效果。结果:正念干预治疗后,实验组焦虑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干预在减轻焦虑症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或可长期改善焦虑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焦虑症;正念认知疗法;大学生;焦虑自评量表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2020zsszsx058

1问题的提出

焦虑为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之一,如人际交往障碍、考试、升学、就业压力以及遭遇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均会引起焦虑。正常范围内的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成为焦虑症[1]。有研究发现,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引发的情绪问题中,焦虑症占到1/3[2]。所以,通过心理咨询治疗大学生焦虑障碍意义重大,需要对这类人群进行精准的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是让个体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培养个体学会开放及接纳的态度,使个体能客观地面对疾病的治疗方法[3]。MBCT是20世纪90年代由牛津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Mark Williams、剑桥大学的John Teasdale和多伦多大学的Zindel Segal研究而来,最初应用于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和干预。MBCT是通过8周的基于团体的治疗,教会抑郁症患者如何与抑郁想法和感受建立一种新的积极关系。该方法强调降低患者的反刍思维,提高自我关怀能力,增加接纳度以及减少回避行为[4]。

借鉴西方的心理咨询方法,我国有学者对MBCT有了初步的使用和研究。孔艳等[5]研究了 MBCT对抑郁障碍躯体症状和睡眠的影响,发现MBCT能够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及睡眠。周璇等[6]研究发现内观认知疗法能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和躯体症状。李霞等[7]对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采用行为干预,研究发现正念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还有学者探讨了自信心团体治疗对改善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与惧怕否定评价的效果,结果表明,治疗对改善病情有显著效果。

自正式提出MBCT以来,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疗效引起了精神病学者和心理学者的广泛兴趣,临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MBCT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很显著,而且具有稳定性。随着研究的深入,MBCT的应用不仅限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在调节其他情绪方面也得到了研究,有学者测试了它对强迫症患者的潜在益处,初步结果证明了MBCT对强迫症的潜在疗效,无论是作为单独的治疗,还是作为其他一线干预措施之前的治疗,在治疗前后,患者的强迫症症状都有显著的降低[8]。一项最新的研究探索性使用情绪聚焦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结果表明,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评估情绪聚焦治疗作为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可能有价值[9]。

本研究旨在针对大学生焦虑症进行干预实验,以期为大学生焦虑症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法。研究结果如下。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c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筛选研究对象的主要工具。SAS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它是由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为了更准确地确定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同时使用HAMA量表作询问检查。HAMA包括14个项目,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它是精神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医生评定量表之一。主要用于评定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2.2研究对象

通过询问年级班主任,初步了解有焦虑倾向的学生共27名。发放SAS自评量表进一步确定这27名学生的主观焦虑感受,同时邀请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采用HAMA进行联合检查,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式,对27名学生独立评分,最终确定22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7名,平均年龄(19.94±0.63)岁,除了焦虑症状之外,无其他基础性疾病。

2.3研究程序

对筛选出的22名被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12名(男生7名,女生5名)学生为实验组,10名(男生8名,女生2名)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团体正念认知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正念干预通常有8周的持续时间,包括2小时的面对面的小组训练,加上家庭练习和家庭作业。所有的正念干预的前提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练习,系统地培养正念。正念认知疗法促进接纳不愉快的状态,鼓励将想法视为想法而不是事实,注意并允许想法存在而不改变或避免它们,发展一种无判断力的即时意识(而不是加强更多的适应性反应)。本研究在团体正念减压法的基础上,遵循正念认知疗法的核心理念和研究对象实际,拓展为15次的干预训练(表1),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研究结果

经过15次的正念认知干预治疗,对12名被试者再次进行SAS自评量表和HAMA量表测试(表2),通过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焦虑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学生的焦虑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

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焦虑症的干预研究0

4讨论

最近,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创新是把正念冥想技术与传统的认知和行为疗法结合起来,挑战传统的认知和行为治疗师,让他们把基于接受和改变的策略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将MBCT作为一种新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探讨对大学生的焦虑症状的治疗效果,以期为治疗焦虑障碍提供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MBCT在减轻大学生焦虑症状方面是有效的,正念干预对焦虑症的减轻有积极作用,或可长期改善焦虑患者的主观生活质量。

与认知行为疗法不同的是,正念认知疗法促进接纳不愉快的状态,鼓励将想法视为想法而不是事实,注意并允许想法存在而不改变或避免它们,发展一种无判断力的即时意识。在15次MBCT治疗中,前8次更多的是指导冥想,以引起学生对呼吸和身体感觉的关注,而后期则更多地关注发展和培养独立练习,以及对情感和认知事件的正念意识。MBCT旨在通过促进认知和感觉之间的去中心化联系,包括沉思和灾难化思维,打破消极思维的恶性循环[10]。参与者每天被鼓励至少花40分钟练习正念,因为在团体辅导之外的练习是很重要的。

尽管MBCT治疗焦虑的理论基础和适用于焦虑症的正念认知方案的有效性是可信的,但与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相比,还处于临床测试的早期阶段。本研究样本量还较少,对于焦虑症,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关于正念认知干预有效性的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实证研究阶段,由于学生封闭管理和线下课程的无法正常进行,本研究没有连续进行,中间有停顿,有线上干预,从而影响到干预的连续性和实际效果,今后还需要更加连续系统的干预研究。

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焦虑症的干预研究1

5结论

本研究采用实证干预研究,探讨了正念认知疗法在缓解和减轻大学生焦虑症状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正念干预对焦虑症的减轻有积极作用,或可长期改善焦虑患者的主观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琼.综合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2):182-185.

[2]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2):171-176.

[3]申传刚,杨璟,胡三嫚,等.辱虐管理的应对及预防:正念的自我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2):220-229.

[4]徐慰,王玉正,刘兴华.8周正念训练对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7):497-502.

[5]孔艳,张玲,刘情情,等.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抑郁障碍躯体症状和睡眠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32(3):28-31.

[6]周璇,张峰.抗抑郁剂联合内观认知疗法治疗伴有功能性躯体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9):4-7.

[7]李霞,徐文静,郑文,等.抑郁症睡眠障碍病人的睡眠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3):231-232.

[8]Selchen S,Hawley L L,Regev R,et al.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OCD: StandAlone and Post-CBT Augmentation Approach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therapy,2018,11(1):58-79.

[9]Rezaei,F.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s the Mediator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ymptoms[J]. Journal of Practi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2018,6(2):63-72.

[10]Gaynor K. A critical review of mindfulness-base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worry and rumination[J]. OA Behvarioral Medicine,2014,2(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