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认识胆囊息肉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作者: 刘耀利

教你认识胆囊息肉以便早发现、早干预0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上的年轻人群体,尤其是青春期的年轻人,宁愿多睡几分钟,起床后匆匆赶去上班或者上课,也不愿意花时间吃早餐,甚至觉得吃不吃早餐都一样,这对身体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长期不吃早餐有可能导致胆囊息肉形成。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病变,多呈类圆形,有蒂或无蒂,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病变两类,以良性病变为主。胆囊息肉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由健康体检发现或者在其他疾病就诊时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超声检查手段的普及,胆囊息肉的发现率明显增加,其中也不乏青少年。

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

胆囊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为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能准确地显示胆囊息肉的数量、大小、位置及局部囊壁的情况。进行胆囊超声检查应保持空腹状态,一般以空腹8小时以上为宜。空腹后胆囊在胆汁的填充下充盈起来,呈一个装满水的球样,此时便于胆囊的超声检查。胆囊息肉在超声检查时表现为胆囊腔内贴附胆囊壁上的等回声结节,可为一个或多个,有时可见蒂,不会随体位改变而发生移动,无声影;有的被检查者可伴有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的形成因素

教你认识胆囊息肉以便早发现、早干预1

胆囊息肉的形成机制相当复杂,主要与饮食不规律及不健康、久卧不动、过量饮酒等因素相关。临床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者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明显较高,因为长期不吃早餐,无食物的刺激,胆汁将无法从胆囊中正常排出,滞留在胆囊中的胆汁析出胆固醇就易形成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的类型

1.胆固醇性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约占70%,常多发,大多在3~5mm,生长缓慢,绝大多数胆囊息肉属于此类。通常与饮食不规律、不均衡有关,主要是胆固醇代谢紊乱,胆汁中胆固醇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的巨噬细胞内,逐渐形成了向黏膜表面突出的黄色小结节,呈息肉样改变,故称之为胆固醇性息肉。此类多发的息肉有时可部分脱落并随胆汁排出。胆固醇性息肉一般不会恶变成为胆囊癌。

2.炎症性息肉

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胆囊,导致胆囊壁黏膜受损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慢性炎症性息肉,且常伴有胆囊结石。

3.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胆囊常见的肿瘤性息肉,是胆囊内真正的肿瘤性病变,一般属于良性肿瘤,但具有一定的恶变率,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有潜在恶变的可能。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有保守观察和手术治疗两种。

无症状单发息肉,若直径小于1cm,应每间隔3~5个月进行1次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者可继续定期观察;但如果息肉有增大趋势,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无症状单发息肉,若直径大于1cm,少数增大的胆囊息肉可能存在潜在的癌变风险,息肉过大或者长到总胆管附近可能产生梗阻,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无症状多发息肉,若直径小于1厘米,应每间隔3~5个月进行1次超声检查,一般定期观察即可。

若是胆囊息肉合并有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且患者平常有右上腹部不适症状,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年龄大于50岁,更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应对病症,以降低息肉癌变的风险。

如何预防胆囊息肉

预防胆囊息肉的首要措施之一就是规律饮食,坚持吃早餐。吃早餐有利于夜间分泌胆汁的排出,减少胆汁在胆囊内淤积,降低胆汁对胆囊壁的刺激,抑制胆囊息肉的形成。过度摄入酒精可诱发胆汁分泌、排出过程的紊乱,从而加速胆囊息肉形成,或导致原来已有的息肉增大,同时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风险,因此应禁酒。适当增加运动,促进钙盐的吸收,可抑制胆囊息肉的形成。平衡饮食结构,科学保持低胆固醇饮食,控制高胆固醇类食品摄入量,尤其是晚餐,这样可降低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的概率,减少胆囊息肉的形成;同时增加常见绿色蔬菜、番茄、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摄入量也是很必要的。有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患者,平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预防息肉形成。

教你认识胆囊息肉以便早发现、早干预2

胆囊息肉因多无临床症状,常会被人忽视,但是大家应尽快地认识胆囊息肉,经超声检查存在胆囊息肉者应该接受定期的医学观察,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青春期年轻人也应留意身体健康。胆囊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为超声检查,其具有灵活、准确、无创伤、性价比高等特点,受检者在接受检查前需做好空腹准备,进而提高检查的准确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