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儿童是否存在语言发育迟缓

作者: 张云

作为家长,总是满怀期待地见证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尤其是语言的发展。从第一次模糊地喊“妈妈”“爸爸”,到能够流畅地讲述一天的经历,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断进步。然而,有些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语言发展似乎比同龄人慢了一些,这时候就会担心是否存在语言发育迟缓问题。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语言理解和/或语言表达方面的发展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展水平,可能涉及词汇量、语法结构、发音、语言理解能力等多个方面。语言发育迟缓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需要专业的评估和干预。那么,如何科学地评估儿童是否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呢?

了解正常的语言发育过程

预备期(0~1岁)

婴儿出生后会通过哭泣、吮吸等动作与外界交流。4~6个月时,开始模仿声音,发出简单的元音,如“啊”“哦”,并尝试与照顾者进行眼神交流和简单的互动。6~12个月时,能够发出一些辅音,并开始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如“不可以”,同时也能使用一些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挥手表示再见。

单词期(1~1.5岁)

开始说出一些简单的单词,如“妈妈”“爸爸”“狗狗”,并能将这些单词与具体的事物或人联系起来。也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语言指令,并开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双词期(1.5~2岁)

开始使用两个词的短语,如“妈妈抱”“我要玩”,并尝试用这些短语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同时,能够理解并执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指令。

简单句期(2~3岁)

这个阶段孩子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子,并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词汇量也开始迅速增加,会使用一些基本的语法结构,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复杂句期(3岁以后)

能够使用更复杂的句子结构,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如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或描述一个事件。随着词汇量进一步增加,开始理解并使用一些抽象词汇,如时间、空间等概念。

识别语言发育迟缓的信号

尽管每个孩子的发育速度都有所不同,但如果语言发展明显落后于上述的正常范围,就可能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信号:1岁时仍未开始模仿声音或只会发出简单的元音;1.5岁时还不能说出任何单词,或者只能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声音;2岁时词汇少于30个,无法使用两个词的短语,或者只能重复一些简单的单词;3岁时仍不能使用简单的句子,或者句子结构非常简单,缺乏变化,如只能说出“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等;难以理解或执行简单的语言指令,如“把娃娃给我”“把门关上”等;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难以进行基本的交流,如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情感或经历。

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存在以上情况,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其语言发展状况,以确定是否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

科学评估

一般临床上由语言治疗师、儿保医生、心理测评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语言治疗计划,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语言刺激和支持。越早开始干预,效果往往越好。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种科学的评估方法。

观察记录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孩子的语言表现,包括词汇量、句子结构、理解能力等。对比同龄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观察是否存在明显的差距。

使用标准化筛查工具

当父母感觉孩子有语言发育问题时,应该及时进行语言筛查,需要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使用标准化的筛查工具进行。目前,国内现有的语言特异性筛查工具有早期儿童语言发育进程量表、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普通话版、 S-S语言发展迟缓检查法等,也可以使用一些全面发育筛查工具,如格赛尔婴幼儿发展量表、丹佛发育筛查量表、儿心量表等,其中也涉及语言、言语部分的筛查。

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疑虑,可以寻求儿保医生的帮助。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测试和观察,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了解原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语言发育迟缓先例。

(2)听力障碍:听力受损,可能导致大脑无法充分接收并处理声音信息,从而影响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由于无法准确识别语音,听力受损者可能难以模仿正确的发音和语调,进而影响说话能力。

(3)神经系统问题:各种累及语言中枢的器质性病变,如脑瘫、脑炎、脑发育不全、癫痫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4)语言环境不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及足够的语言刺激,如家庭养育方式问题、父母文化水平低、亲子互动方式单一、缺乏阅读和对话等。

(5)智力障碍:智力障碍指个体在发育时期智力水平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水平,并有社会适应行为缺陷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这些儿童在发育的前期,往往展现出语言发展的滞后迹象,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在语言结构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依然显著。

(6)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 兴趣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多数患儿存在语言延迟。

(7)构音器官异常:由于构音器官的形态异常导致机能异常而出现构音障碍。如唇裂、腭裂等,会影响孩子的口腔肌肉协调和语音产生,表现为发音不清晰、困难、模糊或替代性发音。

积极干预

(1)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多与孩子交流,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描述日常活动、物品和感受,鼓励孩子模仿和回应;多读故事书、唱歌、玩语言游戏等,增加孩子的语言输入。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理解语法结构,并培养对语言的兴趣。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确保家庭中有足够的语言交流,鼓励孩子多说话,不忽视孩子的语言需求、积极回应孩子的语言交流;提供一个无压力、无评判的环境,让孩子愿意开口说话,不用担心犯错或受到批评;限制孩子观看电视和听音频的时间。

(3)寻求专业帮助:首先,如有原发疾病,如听力障碍、唇腭裂等,尽早完成手术治疗,帮助孩子恢复正常功能。其次,通过语言治疗师开展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指导,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

(4)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定期评估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与医生和专业人士保持沟通,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对孩子的进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

(5)跨学科合作:组建包括语言治疗师、儿保医生、心理学家、教育专家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共同为儿童提供综合性的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