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听力“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 陈彩梅

听力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分泌性中耳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听力健康。这种疾病以中耳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不仅影响日常交流,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如过马路时对汽车喇叭声定位困难)。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腔与鼻咽部的一条管道,负责调节中耳内外的压力平衡。当咽鼓管发生功能障碍时,会导致中耳内压力降低,进而形成负压环境。这种负压状态促使血管扩张,增加通透性,使得液体从血管渗出并积聚在中耳腔内,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常见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腺样体肥大:儿童时期,腺样体(位于鼻咽部的一种淋巴组织)容易发生炎症性增生,导致咽鼓管受压或功能受损。

(2)鼻咽部病变:鼻咽部新生物(如肿瘤)可能堵塞咽鼓管,阻碍其正常开放。

(3)感冒、过敏性鼻炎:这些疾病会引起鼻咽部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咽鼓管的开放性。

感染因素

虽然分泌性中耳炎通常不被认为是感染性疾病,但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常常是诱发该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感冒后继发的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影响其通畅性。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也可能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有关。过敏体质人群更易患上此病,因为过敏反应会导致鼻咽部及咽鼓管区域的炎症反应加剧,从而影响咽鼓管的功能。

分泌性中耳炎常见症状及诊断

常见症状

听力下降是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感到听力逐渐减退,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更为明显。有时,头部位置的变化可以使症状暂时缓解,这是因为液体在中耳腔内的移动改变了传导声音的方式。

急性期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耳痛,这与中耳腔内压力变化有关。疼痛通常为钝痛,偶尔表现为锐痛。

患者常描述有一种耳朵被堵住的感觉,在成年患者中尤为常见。当按压耳屏时,这种不适感可能会有所减轻,这是由于按压动作暂时改变了中耳腔内的压力分布。

耳鸣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也有报道,通常为轻度至中度,表现为“噼啪”声或低频“轰轰”声。当液体过于黏稠或完全充满鼓室时,耳鸣现象可能会消失。

诊断方法

耳内镜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最直观的方法之一。通过耳内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鼓膜的状态,如有无充血、肿胀、内陷等异常表现,并能清晰看到鼓室内是否有积液存在。

音叉试验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常用的方法包括韦伯试验和林纳试验。

纯音测听是评估听力水平的标准工具,能准确测量不同频率下的听力阈值,为诊断分泌性中耳炎提供客观依据。

CT扫描或MRI有时也被用于评估中耳和咽鼓管的情况,特别是在怀疑有结构性异常或新生物存在时。

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在于减少诱因,保持耳部和上呼吸道的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

长期熬夜会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包括分泌性中耳炎在内的多种疾病。因此,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对于预防此类疾病十分必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释放压力,改善心情。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适当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减少患病率。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经常清洗鼻腔,可以有效清除鼻腔内的细菌和病毒,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鼻腔及鼻咽部位的疾病,防止炎症扩散至中耳区域。定期进行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远离过敏原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房间,减少灰尘和螨虫的滋生。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对于易过敏人群尤为重要。识别并远离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宠物毛发、尘螨等)。在花粉季节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对于食物过敏者,要严格遵守饮食禁忌,避免误食诱发过敏的食物。

定期监测与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自己或家人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儿童和老人。一旦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进行体检。尤其对于有过敏史或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更应该密切跟踪病情变化,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其他注意事项

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冬季外出时戴帽子和围巾保护耳朵;夏季注意防晒,防止紫外线伤害。均衡饮食,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适量补充锌等微量元素,也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特别提醒,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预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旨在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恢复咽鼓管功能。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病因治疗

对于由细菌感染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是首要措施。抗生素可以帮助消除炎症,控制感染,减轻症状。抗生素类型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来确定,以确保疗效。黏液促排剂(如氨溴索)有助于稀释中耳内的分泌物,促进积液排出,从而改善症状。这类药物可采用口服或局部使用的方式。

改善咽鼓管功能

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是由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鼻咽部疾病引起,需要针对性地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儿童腺样体肥大,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腺样体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因过敏反应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应采取措施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使用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螨等过敏原的存在,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

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进行鼓室穿刺,直接抽出中耳腔内的积液。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但积液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再次积聚,因此可能需要重复操作。当反复穿刺抽液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时,鼓室置管术(又称鼓膜切开术)便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鼓膜上做一个小切口,吸尽积液,并放置一个小管(通气管),以保持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通气管通常会在几个月后自行脱落,或是由医生取出。

辅助疗法

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与体内湿热、痰湿等病理因素有关,可采用清热利湿、化痰止咳的中药进行调理。此外,针灸、拔罐等传统疗法也能起到辅助作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接触二手烟等有害物质,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此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

分泌性中耳炎的护理

保持耳朵干燥

在洗澡或游泳时,水进入耳朵可能会导致中耳炎的症状加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使用特制的防水耳塞或耳罩,保护耳朵不受水的影响;(2)游泳前后,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外耳道,去除残留水分。如果不小心让水进入了耳朵,可以尝试倾斜头部,让水自然流出,或使用吹风机的低温风档轻轻吹干。

避免过度用力吹鼻子

当患者用力擤鼻涕时,会增加咽鼓管的压力,从而加重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正确的擤鼻方法应该是:轻柔地擤一侧鼻孔,然后再擤另一侧,避免同时用力。使用盐水鼻喷剂可以帮助软化鼻腔内的分泌物,使其更容易排出。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

某些食物和饮品可能会刺激鼻咽部,导致分泌物增加,从而加重炎症。在治疗期间,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摄入以下刺激性物质,包括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酒精,辛辣食物,过酸或过甜的食物。

加强免疫系统

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疾病的基础。为了增强免疫力,注意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每晚至少需要睡7~8 h;适度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游泳等,以增强体质。

定期复诊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定期复诊可以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回访,及时进行耳部检查。如有任何新的症状出现,立即联系医生。

行鼓室置管术后的护理

如果患者接受了鼓室置管术,术后护理尤为重要。保持耳朵干燥,避免水进入耳朵,特别是在洗澡或游泳时。感冒可能会加重中耳炎的症状,因此要尽量避免。不要自行掏耳朵,避免用手或其他物品触碰耳道,以免移位或损伤通气管。定期复诊,通常鼓膜通气管可以留置半年左右,期间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医生会根据咽鼓管功能的恢复情况决定是否取出通气管。如果咽鼓管功能未能恢复,可能需要继续佩戴通气管,甚至长期佩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作为隐形的听力“杀手”,其危害不容小觑。通过了解其成因、症状及防治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耳部变化,一旦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要加强个人卫生,预防感冒,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这都是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手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