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认识心律失常

作者: 徐国萍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或频率异常的一种情况,可以是快速的心律(如心动过速)或缓慢的心律(如心动过缓),也可以是心律不规则。然而,很多人对该病并不了解,因此有必要介绍相关知识。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不正常。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是由一个特殊的起搏点——窦房结控制。窦房结位于心脏的右心房上部,相当于心脏的“指挥中心”,负责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以一定的频率和规律性传递至心脏的其他部位。具体来说,窦房结产生的电信号首先传导至心房,引发心房收缩,随后信号传递至心室,导致心室收缩。这个过程是心脏泵血至全身的关键。正常的心脏跳动节律是协调而有序的,每分钟跳动60~100次。这个频率和节律是由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以适应身体的活动和需求。然而,当心脏的电信号产生异常或传导路径出现问题时,就会发生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类型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的统称,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和潜在的健康风险。心律失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是指心脏跳动频率超过正常范围,通常定义为每分钟超过100次。这种异常的心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1)心理因素:焦虑、紧张、压力等心理状态可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跳加速。

(2)不良生活方式:长期摄入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等物质,以及剧烈运动,都可能引发心动过速。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β2受体激动剂等,可能会引起心跳加速。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新陈代谢加快,引起心跳加速。

(5)心脏疾病: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等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可引发患者出现心悸、头晕、出汗、疲劳、胸部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或心力衰竭。

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是指心脏跳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定义为每分钟少于60次。引发心动过缓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1)心脏病变: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这是一种心脏起搏功能异常的问题。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可能会降低心率。

(3)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等,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4)自主神经系统异常:如副交感神经张力过高,可能导致心率减慢。

心动过缓可引发患者出现头晕、疲劳、晕厥、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输出量不足。

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不规则,即心跳的间隔时间不均匀。这种不规则的心跳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1)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等。

(2)药物或毒素:某些药物、酒精、违禁药物等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

(3)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等。

心律不齐的症状包括心悸、心跳不规则、胸部不适、呼吸困难等。

早搏

早搏也称为期前收缩,是指心脏跳动提前发生,但整体节律仍然保持。早搏通常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心脏疾病: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2)药物或刺激物:如某些药物、咖啡因、酒精等。

大多数早搏没有明显症状,但有时患者会感到心悸或心跳停顿。

房颤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指心房跳动极快且不规则,通常每分钟超过300次。房颤的潜在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心脏疾病:如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等。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影响心脏节律。

房颤可引发患者出现心悸、头晕、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长期存在可增加中风风险。

房扑

房扑是指心房以快速但规律的频率跳动,通常每分钟250~350次。引发房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心脏疾病:如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等。

(2)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等。

房扑可引发患者出现心悸、头晕、胸痛等症状,但通常不会引起中风。

室颤

室颤是指心室以极快且不规则的方式跳动,通常每分钟超过300次,是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引发室颤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2)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等。

(3)药物过量:某些药物过量可能导致室颤。

室颤通常没有先兆症状,患者可能会突然失去意识,心脏停止跳动,这是一种紧急医疗状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击复律。

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具体症状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最常见、最基本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减轻症状,预防潜在的并发症。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药物类别及其作用机制。

(1)钠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心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抑制钠离子的流入,从而降低心脏电信号的传导速度。这种作用有助于降低心率,减少心脏的负担,预防心律失常的发作。常见的钠通道阻滞剂包括普罗帕酮、氟卡尼等。

(2)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心脏细胞上的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心率和血压。β受体阻滞剂对于治疗由焦虑、咖啡因摄入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动过速特别有效。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3)钙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心脏细胞上的钙通道,减少钙离子的流入,从而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钙通道阻滞剂对于治疗高血压和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非常有效。常见的钙通道阻滞剂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

(4)钾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通过延长心脏细胞的复极时间,降低心率,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治疗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具有显著疗效。常见的钾通道阻滞剂包括普鲁卡因胺等。

(5)其他药物:除了上述药物,还有一些其他药物用于特定类型的心律失常。例如,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用于预防房颤引起的中风。

电击复律

电击复律是一种紧急医疗程序,用于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这种治疗方法在心搏骤停或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的抢救时特别重要。电击复律的原理基于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心脏的正常跳动是由心脏自身的电活动控制的,这种电活动在心脏的特定区域(窦房结)开始,然后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传播,导致心脏肌肉收缩,从而泵血。电击治疗包括电复律和除颤。其中,心脏电复律主要是通过在心脏表面或心脏内部放置电极板,然后发送一个同步电击,使心脏停止跳动,随后恢复正常节律。这种方法通常在心脏骤停时使用,以迅速恢复心脏跳动。心脏除颤与心脏电复律类似,但通常用于室颤或室速等紧急情况。除颤器会分析心律,并在确定心律异常时自动发放电击。

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和室性心动过速。医生会将一根细长的导管通过血管插入到心脏产生异常电活动的区域;然后,利用导管释放射频能量,破坏产生异常电活动的组织,从而消除心律失常的源头。射频消融通常比传统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且成功率较高。

起搏器植入

对于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来维持正常的心跳节律。起搏器植入手术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患者接受局部麻醉,以便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医生会在患者胸部或腹部切开一个小口,利用导管将起搏器植入到心脏附近的位置;接着,将电极线连接到心脏,以监测和刺激心脏跳动;最后,缝合手术切口。常用的起搏器包括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其中,单腔起搏器通常只连接到一个电极,用于刺激心脏的一个心腔(通常是右心室);双腔起搏器可连接到两个电极,分别刺激心脏的两个心腔(右心房和右心室),以更好地模拟心脏的自然跳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心脏收缩不协调的情况,同时刺激左右心室,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并减少心力衰竭的风险。

手术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不足以控制心律失常,这时需要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心脏手术:包括心脏瓣膜修复或替换术、心肌梗死后的瘢痕组织切除术、心脏传导系统修复术等。其中,心脏瓣膜修复或替换术主要用于因疾病或退行性变而导致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的情况,进行瓣膜修复或替换术可以恢复瓣膜的正常功能,改善心脏的血液流动。心肌梗死后的瘢痕组织切除术主要用于心肌梗死后出现瘢痕组织的情况。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后,心脏内可能会形成瘢痕组织,导致心律失常,手术可以切除这些瘢痕组织,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心脏传导系统修复术主要用于心脏传导系统出现异常的情况。心脏的传导系统负责协调心脏的跳动,如果出现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脏传导系统修复术可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传导组织。

(2)外科消融手术:与射频消融类似,但涉及更广泛的手术干预,包括切除或隔离心律失常的源头,如心脏内的异常电活动区域。

(3)心脏移植术: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患者的心脏功能严重受损,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术。心脏移植术主要是将患者的心脏替换为健康供体的心脏,这是一个复杂且风险较高的手术过程,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术后护理。心脏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最后手段,可以为患者提供新的生命机会。然而,由于供体心脏的稀缺和手术的高风险,心脏移植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适合的选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