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知多少

作者: 任立杰

很多人认为,针灸是用针刺激穴位。实则不然,针灸可分为针法和灸法。针法指的是将针刺入人体特定部位,刺入点被称为腧穴,并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对穴位进行刺激。灸法以艾灸最为常见。中医会用火点燃艾炷或艾条,利用热刺激穴位,以达到温通气血的作用。除了艾灸,还有隔药灸、灯芯灸、柳条灸等不同方法。在传统中医中,针灸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那么,针灸大家了解多少呢?

针灸的作用

针灸的作用有很多,包括治疗疼痛性疾病,如头痛、肩颈痛、腰腿痛、关节痛等;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针灸还被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中,尤其是中风偏瘫所引起的各种障碍,如运动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吞咽障碍等。此外,针灸治疗无需患者服药,能大大降低药物治疗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安全性。针灸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禁忌证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针灸,尤其是处于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期、酮症酸中毒、合并皮肤感染、溃疡等患者更要注意。针灸中的针法会对患者皮肤造成一些细小的伤口,而糖尿病患者血糖难以控制,免疫力下降,伤口不易愈合,容易发生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血小板减少,凝血较为缓慢,在针灸时可能会出现血流不止、凝血困难等情况,存在一定的医疗隐患。此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也不宜进行拔罐、刮痧等中医治疗。

其他

体质过差人群、生理期女性、高危高血压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哺乳期女性,以及过敏体质,尤其是对金属过敏的人群,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针灸前准备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在开始针灸治疗前,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等因素,对患者疾病进行分析,确定针灸的腧穴,并选择粗细长短适宜的针具。一般选择稍长的毫针。

患者注意事项

在开始针灸前,患者可以适当进食进水,但是不要进食过饱。为了方便针灸治疗,患者最好穿着宽松,女性患者要避免穿连衣裙、背带裤等连体衣服。在开始针灸时,患者应采取舒适体位,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肌肉放松,不要随意移动肢体。在针灸期间,患者被针灸部位会出现酸、麻、胀、热等感受,这属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针灸后护理

针灸结束后可能出现局部出血、皮下瘀青等情况,所以在起针后患者可以按压针灸部位3~5 min。针灸结束后2 h内不要碰水,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食物。

晕针的处理方法

轻度晕针患者会出现头晕、惊慌、微微出汗等,中重度晕针患者会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晕厥等。出现晕针时,应迅速起针,让患者平卧休息,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按摩患者太阳、内关、印堂等穴位,监测患者血压、脉搏等变化。正常情况下,晕针在10 min内即可缓解。如果患者休息后依然不能缓解,应立即就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