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护理的几个要点
作者: 于晓辘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1 200万心衰患者,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心衰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体液潴留、血栓栓塞、心律失常等。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本文就心衰护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视。
什么是心衰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指因各种因素引发的心脏泵血功能受损,造成心排血量难以满足身体组织基本代谢所需的病症。
心衰的病因
(1)心肌病变:主要分为原发性心肌损害和继发性心肌损害。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心肌梗死、免疫性反应、炎症、心肌致密化不全等;继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甲亢、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
(2)心脏负荷过重:指一些会造成患者心脏负荷过重的疾病,分为两种类型,即压力负荷过大和容量负荷过大。压力负荷过大包括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高血压等,容易负荷过大包括甲亢、慢性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
(3)心室前负荷不足:主要是缩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包炎、心脏压塞、二尖瓣狭窄等疾病。
心衰的诱发因素
(1)感染:感染是心衰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呼吸道感染,会加重肺淤血,严重时引发或加重心衰病症。
(2)心律失常:心动快速、心房快速颤动等,都可能造成心排出量降低,增加心肌耗氧,诱发或者加重心衰。此外,严重的心动过缓会降低心排出量,也有一定概率引发心衰。
(3)肺栓塞:一些长期卧床、长久不动的患者比较容易患上深静脉血栓,并进一步引发肺栓塞,加重右心室负荷,导致右心衰。
(4)过度劳累:多见于长期从事重劳力工作的群体,加之摄入食盐过多、暴饮暴食、情绪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会造成血流动力学变化,诱发心衰。
(5)妊娠与分娩:对于围产期心肌病或者有基础心脏病的孕妇,妊娠、分娩会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
(6)贫血、出血:部分慢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高排出量性心力衰竭;而大量出血,会造成低排量与反射性心率加快,引发心力衰竭。
(7)输液过快、过多:可引发急性肺水肿,电解质紊乱,亦会诱发、加重心力衰竭,多见于低血镁、低血钾、低血钠等异常状况。
心力衰竭的护理
减少诱发因素影响
平时,心衰患者与普通人无较大差异,往往是接触到诱发因素而发病。因此,要缓解心力衰竭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明确诱发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规避。
具体来说,要做到:通过医院检查、日常观察等确定诱发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在流行性感冒高发、季节变化时,减量减少外出次数,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若必须外出,需全程佩戴口罩;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物;在出现发热、嗓子发炎等感冒表现时,要及时治疗。
注意卫生
保持室内整洁,护理人员每日清扫室内环境,但要避免激起扬尘,可先使用吸尘器,再用湿拖布拖洗,最后用干拖布拖一遍。患者衣物需要时常更换,如夏季每日更换,冬季每2~3 d更换1次内衣、内裤,并进行仔细清洗、消毒。患者床单被罩要每周更换、清洗,并在太阳下暴晒。室内每隔2 h通风1次,若天气转冷,可减少通风时间,并注意患者保暖。监督患者做好卫生工作,如饭前便后洗手。
劳逸结合
对于重症、急性期心衰患者,要以卧床休息为主,减少运动。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每隔2 h翻1次身,或者结合实际在床上做些简单运动,比如伸手、抬腿。在病情缓解,并在征求医生同意后,可下床围着床沿或扶墙简单走动,但注意必须有护理人员陪同,避免出现意外。
对于轻型心衰患者,可做些简单的有氧运动,如骑车、打太极拳、散步、气功等,但也要控制运动量,每周2~3 d,每天0.5~1 h即可。当感觉疲劳、心慌时,需要立即停止运动。若症状没有得到缓解,要及时就医,后续适当减少运动量。建议轻型心衰患者在运动时最好能有人陪护,备好急救药物。陪护人员需提前了解一些关于心衰的急救知识,在察觉到患者状态异常而又难以自我干预时,及时提供帮助,避免病情恶化。
合理饮食
心衰发展到中后期,患者会存在营养缺乏、失衡的情况,在此可为其提供优富含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肉末蒸蛋、禽蛋、瘦肉等。日常可多吃些热量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的粗粮,如玉米、小麦等,有利于胃肠道蠕动;适当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瓜果,如樱桃、猕猴桃、橘子、梨子、苹果等。尽量少吃或者不吃不易消化、高热量、高脂、高盐的食物,如腊肉、腌肉、腌鱼等,以及比较坚硬、油炸类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加重心衰症状;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严禁食用,如火锅、烧烤、生鱼片等;浓茶、碳酸饮料、咖啡要尽量戒掉。在饮食方式上,为避免给肠胃带来较大负担,建议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控制每餐进食量,一天安排6~8餐。
心理护理
心衰患者普遍缺乏生活信心,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要做好心理护理。日常生活中,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患者敞开心扉,在遇到不解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诉说,而非一直沉默,郁结于心;发挥患者家属、朋友的作用,邀请患者定期聚会、外出游玩;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进行开导,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此外,在患者情况有所好转时,可适时普及一些相关知识,提升其信心,并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谨遵医嘱正确用药
很多患者因对心衰缺乏足够的了解,会根据自己的身体变化用药,比如随意停药、换药等,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故护理人员应谨遵医嘱,提醒患者正确用药,并要熟悉各类药物的应用方法,如地黄类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转换酶抑制剂等,包括每日用药时间、用药量。在患者表示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后,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新的用药方案,以此保持病情稳定。
定期复查
心衰病情的治疗是长期性的,故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一般是按照每3个月1次的频率到医院检查心电图、心功能,医生会对病情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护理人员也可以利用专业工具,对患者情况加以监测。如患者出现倦怠乏力、咳嗽咳痰、夜间憋尿、气短等,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