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与预防
作者: 隋晓馨 公小迪 刘晓军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与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属于妇科常见病,多发于生育期妇女。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对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加强广大女性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了解。
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素
(1)遗传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遗传倾向,即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
(2)免疫与炎症因素:当人体的免疫功能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时,异位内膜无法被有效清除,进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也可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型
根据病灶部位的不同,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分为四大类型:(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位于盆腔腹膜和各脏器表面);(2)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形成囊肿,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巧克力囊肿”);(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浸润深度≥5 mm,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窿、直肠阴道隔等部位,常累及邻近重要脏器);(4)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累及消化、泌尿、呼吸等系统)。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
受到个体及病变部位的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会有多种临床表现。
(1)痛经:疼痛是内异症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在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严重时,疼痛感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及大腿部位。痛经多在患者月经初期出现,由重到轻逐渐缓解。痛经还可在月经前1~2 d出现,月经结束之后自行消失,疼痛通常可持续整个经期。
(2)月经不调、不孕:内异症可导致患者的月经出现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过短或过长、月经断续出现等异常情况。内异症还可破坏子宫及卵巢的正常功能,使子宫出现变形,不利于胚胎的生长发育,导致部分患者不孕。
(3)性交不适:直肠子宫凹陷有异位病灶或因粘连导致子宫固定后倾者,在性交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发生性行为时,如果直接触碰到内膜异位病灶或由于体位变化导致子宫位置移动,可能会牵动局部粘连,从而引发疼痛,主要表现为深部性交痛,在患者月经来临前疼痛感最为明显。
(4)急腹痛:当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的腹痛,同时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肛门有坠胀感。此情况多发生在患者经期前后、性交后及腹压增加时。
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起盆腔内反复出血,并发生反复的包裹粘连,导致大网膜、肠管粘连,诱发盆腔疼痛。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发炎症,造成输卵管堵塞,最终导致不孕,甚至宫外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有无生育需求、年龄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阶段来决定,最终目标是控制病灶发展,减轻疼痛症状,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防止内异症复发。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暂时不采取治疗措施,通过定期观察疾病发展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如症状较轻,可进行药物治疗;如症状较重,可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年龄较小且无生育需求、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进行卵巢功能保留手术,同时服用药物;症状较严重且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可直接进行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手术,彻底清除病灶。
药物治疗
由于患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病情发展也各有不同,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如下几类。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萘普生、布洛芬等,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但长期服用需要注意胃肠道疾病。
(2)口服避孕药: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但长期服用可引起类似妊娠的人工闭经,使用时要预防血栓形成。
(3)孕激素:服用孕激素可使患者出现“闭经”和“假孕”,长期服用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患者停止服用孕激素后,痛经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月经恢复正常。
(4)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服用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使患者闭经,最终使病灶萎缩。该药物无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但长期疗效还未得到证实。
(5)孕三烯酮:长期服用可导致患者闭经,使异位内膜部位萎缩,延缓病情发展,但长期服用可能损害肝功能。
(6)达那唑:适用于症状轻、中度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使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在服用药物后无明显效果、病情症状加重,以及生育功能障碍者和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较大者。腹腔镜手术为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1)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切除所有在术中可见的病灶,恢复身体正常的结构,保留子宫和卵巢组织,适用于年龄较小且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但该手术方式复发率较高,患者在术后应及时生育。
(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该手术会切除患者盆腔内部所见的病灶及子宫,至少保留一侧或部分卵巢,适用于症状较严重且无生育需求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
(3)根治性手术:术中直接切除子宫和双附件及所有可见的病灶,适用于症状较严重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复发率几乎为零。
中医治疗
目前,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无特殊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部分中药可缓解患者的症状。因此,患者可到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对症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适时生育
从未生育过的大龄女性,其生殖道发育容易出现异常,导致子宫内膜组织异常生长,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建议育龄女性应适时生育,避免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异常。
月经期避免同房
女性达到性高潮后,子宫会发生剧烈收缩。如果在经期同房,容易引发经血回流,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出现异常。因此,女性要避免在经期同房。
适当锻炼身体
女性在平时应多锻炼,如慢跑、健身操、骑行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减少医源性损伤
剖宫产、人工流产手术等医源性损伤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女性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发生性行为时做好保护措施,同时尽量减少医源性损伤,保证子宫、卵巢等部位的正常运行。
及时治疗盆腔炎症
盆腔炎症可能会波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对子宫内膜造成影响。因此,要及时治疗盆腔炎症,可遵医嘱服用甲硝唑片、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药物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