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陈宇辉 彭莉 田红 徐沙

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0

摘要:目的 分析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强化式呼吸道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监护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I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可有效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儿肺通气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强化式呼吸道管理;肺通气;呼吸困难评分;生活质量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脏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2]。手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包括介入治疗、开胸手术和微创手术,术后患儿恢复时间往往较长,患儿的呼吸道管理成为术后护理的重点和难点[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36±1.18)岁。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29±1.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其家属积极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不完整;近期出现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伴有呼吸道畸形及其他呼吸道疾病;伴有气管损伤或肺挫伤。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管道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实施强化式呼吸道管理

(1)术后建立完善的护理团队。建立由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护士组成的护理团队,共同制定和实施强化式呼吸道管理方案。

(2)强化式呼吸道管理。术后护士应密切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管理。采用无缝隙护理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呼吸膨胀、胸廓运动对称性以及唇周是否有发绀表现。监测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遵医嘱进行处理。加强吸痰护理,有效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及时评估吸痰效果,定期给予患儿翻身、拍背,避免出现压疮。

(3)术后口腔护理。术后定时给患儿清洁口腔,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异物堵塞气管。调整输入液体的温度,将室内温度、湿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促进痰液稀释,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两组患儿均护理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肺通气指标:包括FEV1、FVC、PaO2和PaCO2。(3)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监护室停留时间。(4)比较两组呼吸困难程度及病情:呼吸困难评分总分为0~120分,分数越高患儿呼吸越困难;应用APACHE II评分量表评估患儿病情,总分为0~71分,分数越高患儿病情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肺通气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和Pa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监护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呼吸困难程度、病情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APACHE I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脏疾病,患儿通常免疫力低,病情较严重,同时还可能伴有营养不良,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5]。由于患儿的手术耐受度差,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如果不及时有效加以控制,患儿会出现肺动脉高压,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甚至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6~7]。因此,加强对患儿术后的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和Pa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监护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APACHE I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式呼吸道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促进康复。强化式呼吸道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儿术后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护理,从而维持患儿正常的呼吸功能,避免呼吸衰竭的发生[8~9]。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儿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等药物,降低气道阻力,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10~11]。此外,护理人员按需给患儿进行吸痰、体位引流等操作,有效清除患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痰液,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保持患儿呼吸通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生活质量[12~13]。

综上所述,强化式呼吸道管理模式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其肺通气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雅冰.术前心理护理结合术后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31):45-47.

[2]张婷,严文萍,阎仿,等.全视角风险预控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患儿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2,33(21):2821-2824.

[3]肖娅,罗金文,周丽欢.术后强化式呼吸道管理模式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1):99-103.

[4]郭潋,贺鹏鹏,袁乔乔.以图文式为引导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7):124-127.

[5]罗雯懿,徐维虹,张悦玥,等.基于精益项目构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压疮链式管理信息化系统[J].护理研究,2020,34(14):2573-2576.

[6]潘焕媛,韩咏,易容松,等.DiGeorge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术期管理[J].广西医学,2022,44(15):1744-1748.

[7]宁丽娟.呼吸道强化管理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21,43(20):3143-3146.

[8]沈媛,杨小晖,杨贵红,等.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9,17(5):577-579.

[9]冯亚斌.术后呼吸道管理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5):136-139.

[10]罗秀琼,任云霞,弋坤,等.改良呼吸道管理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2):153-156.

[11]陈巧,夏梅.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道的管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2):724-725.

[12]蒋瑶.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58-59.

[13]李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的呼吸道护理[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111-1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