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 贾萌萌 李少武
摘要:目的 探究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化疗同步放疗治疗,观察组实施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肺癌脑转移患者实施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病情、心理状态,降低转移风险,提高其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放化疗;生存质量;不良反应
肺癌是指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部位或腺体部位的恶性肿瘤,患者多为长期抽烟或职业暴露等群体[1]。早期经及时有效治疗大多可获得满意预后,肿瘤逐步进展可对周围脏器及组织造成损伤,诱使患者出现咳嗽、咳血、胸痛等症状,且由于肺部肿瘤组织扩散风险较高,一旦出现扩散至脑部或其他重要脏器,治疗难度也会显著增加,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3]。近年来,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在癌症治疗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与应用,临床效果较好[4]。本研究旨在探究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7.60±2.40)岁。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68±2.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肺癌,且均存在脑转移表现;明确研究主题及治疗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认知及精神状态正常。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认知障碍及脑损伤;合并严重脏器系统损伤或肢体残缺;对研究涉及治疗药物存在过敏或严重不耐受;参与其他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放疗同步化疗治疗。(1)放疗。给予患者8 mV的X线开展等中心水平对穿照射,剂量控制在40 Gy/20f,每天给予2 Gy,5 d/周,持续治疗4周;(2)化疗。给予患者紫杉醇、顺铂治疗,第1天静滴紫杉醇注射液135~175 mg/m2,第1~3天静滴顺铂注射液25 mg/m2,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控给药周期。
观察组实施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靶向治疗, 同时于放疗治疗结束后口服吉非替尼,1次/d,250 mg/次,共服用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完全缓解,所有病灶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4周;部分缓解,肿瘤最大径较治疗前缩小≥30%且持续时间>4周;稳定,肿瘤最大径较治疗前缩小<30%或增加<20%且持续时间>4周;进展,肿瘤最大径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1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4)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生存质量: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分值越低,患者心理越健康;使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Karnofsky评分)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分值越高,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转移率比较
观察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心理状态、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肺癌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是目前临床疾病中对于人体群体及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发病率均较高[5]。致病因素较多,大多数患者患病前存在长期抽烟史,部分患者则受职业接触(包括石棉、氡气、煤焦油、镍、芥子气、甲醛、氯乙烯等)、空气污染、电离辐射、既往肺部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致病。此外,家族聚集、遗传易感性及基因改变均易导致肺癌疾病的形成[6]。
肺癌的治疗难度较高,临床上治疗肺癌患者常采用介入治疗控制疾病进展及扩散。其中,化疗及放疗治疗药物为紫杉醇、顺铂。紫杉醇是一种高效、低毒且广谱的天然抗癌药物,既往多应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部分头颈癌及肺癌等疾病治疗中,能够通过诱导几种促细胞凋亡介质的表达,调节对抗细胞凋亡介质的活性[7~8]。顺铂是一种含铂的抗癌药物,经滴注给药后能够在细胞中快速被解离,以一种水合阳离子的方式与细胞内DNA结合形成链间、链内或蛋白质DNA交联,从而发挥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是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具有抗瘤谱广及对乏氧细胞有效等特点。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化疗及放疗治疗措施具有一定毒性,在灭杀肿瘤的同时也可能刺激机体自身免疫系统,诱发患者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9~10]。
近年来,肺癌脑转移情况在临床上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出现脑转移后的肺癌患者生存期较短[11]。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而言,可在化疗及放疗治疗基础上给予靶向治疗,从而控制肺癌脑转移。靶向药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增加脑脊液的药物浓度,提高药效。靶向药物治疗中主要可以采用吉非替尼。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酪氨酸激酶来阻碍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对肺癌脑转移患者实施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孙思墨.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13):112-114.
[2]汪波.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6):638-639.
[3]张潇.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2):29-31,38.
[4]朱艾,刘家芸,荀欣.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13):1372-1376.
[5]张剑.探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实施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6):101-103.
[6]姜红.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3):147-149.
[7]张俊波.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6):65-66.
[8]刘阳.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可行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42-44.
[9]由金萍.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4):138-140.
[10]黄晓,张军营,王少芳.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20,35(6):967-970.
[11]闫彩霞,刘二萍.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短期疗效分析[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19,29(6):37-39.
[12]丘蕾.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4):86,88.
[13]吴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