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腔隙性脑梗死

作者: 李必先

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一种位于脑深处的缺血性微型梗死,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动脉梗塞等原因,导致大脑深处的微动脉阻塞,造成大脑局部缺血、坏死所致,直径通常在2~15 mm。

并非所有的“腔梗”都有征兆

老年人随着身体各项机能均出现衰退,有“腔梗”发生的可能,其中超过半数患者有长期的高血压史。大部分“腔梗”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原因是病灶所在位置不显著或无明显变化,称为“哑区”,也有可能目前的病灶是陈旧的“腔梗”(也就是以前的某个部位发生了“腔梗”,留下了一个老病灶)。但是, 如果“腔梗”逐渐增大,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1)运动障碍,如走路不稳、肢体不协调等。(2)神经功能障碍,如头晕、记忆力下降、手脚麻木等。(3)语言障碍,如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舌头僵硬等症状。(4)认知功能障碍,如幻听、反应迟钝、无法辨别事物正确性等。

三种情况易与“腔梗”混淆

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是一种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正常组织。在健康人群中,脑白质也可见到很多细小的针眼一样的变化,其中往往包含着一些扩张的血管,被称作“筛子”。人在上了年纪或者某种病变的情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周围间隙的增加和增大。因为血管周围间隙能出现在大脑深处,所以很容易与梗死混淆。这两种影像学上的差别,有经验的医生都能分辨出来。血管周围间隙不需要治疗,也不会自行消退。

脑白质颗粒样的脱髓性病变

脑白质是大脑内部神经纤维组织聚集的地方,由于各种原因(感染、中毒、缺血、代谢等)导致髓鞘脱落,称为脱髓鞘病灶。这些病灶呈现点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腔梗”。

轴索损伤

如果是点状病变,与“腔梗”区不易区分,但有创伤史为诊断的关键。但是,颅脑外伤也会引起外伤性脑梗死,有些是位于大脑深处,体积很小,被称为外伤性“腔梗”,图像特征与“腔梗”相似,但是病因却不相同。

“腔梗”的诊断方法

目前,临床“腔梗”的诊断方法主要是 CT或 MRI。CT不一定是最佳的检查手段(可能会出现假象),而 MRI能明确病变的大小、新鲜与否(新鲜者需及时处理)。尤其是位于脑干的部位, MRI比CT更具有优势。MRI还有助于鉴别上述三种容易与“腔梗”混淆的情况,但要注意观察片子的细节。此外,MRI有一种广泛使用的弥散加权扫描(DWI),能在短时间内找到非常急性的“腔梗”(6 h以内),对于大面积脑梗死也是一样。

“腔梗”的治疗

(1)老年人在大脑中有少量的空腔梗死病灶,是一种很常见的老年脑变化,不需要进行治疗。如果正在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警惕糖尿病引起脑血管病变。

(2)陈旧性“腔梗”不用做特殊的处理。如果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症状,首先要做弥散加权扫描。

(3)新鲜的梗死区如果有对应的症状,应及时处理,以免病情恶化。如果确定大脑中有许多腔梗死灶,哪怕是陈旧的也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意味着大脑中的微血管情况不太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