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穿刺点渗液护理注意事项
作者: 张海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通过将药物、营养液或血液等注入患者的静脉,达到治疗或支持的目的,可快速、有效改善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静脉输液的途径包括周围静脉输液、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等,根据患者情况与需要选择。在我国的住院患者中,接受输液治疗的比例高达80%。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静脉输液治疗也会带来相应的并发症,穿刺点渗液便是其中之一。穿刺点渗液一旦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导致治疗中断,甚至会引发穿刺点感染,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做好静脉输液的护理,能有效降低穿刺点渗液发生的风险,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静脉输液穿刺点渗液发生的原因
静脉输液穿刺点渗液是指静脉穿刺后在穿刺点周围出现液体渗出的现象,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生理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了解这些发生原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指通过直接的机械性损伤影响血管壁的完整性。针头在穿刺过程中与血管壁接触,如果操作不当或者针头本身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血管壁被刺破或者损伤周围的组织。血管壁一旦受损,易导致输液液体沿损伤处渗出,从而影响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合适的角度和深度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不良影响,而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技术,有助于降低穿刺过程中操作不当带来的损伤风险。
生理因素
静脉输液穿刺点渗液的生物因素涉及多个方面。
第一,部分患者可能因为血管壁结构异常或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穿刺后出现渗液现象。例如,血管壁脆性增加、弹性降低等,使得血管在穿刺后易发生微小破裂或渗漏。
第二,皮肤组织的特殊情况对穿刺点渗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水肿、皮下脂肪过厚等情况会增加穿刺点周围组织的压力和液体积聚,从而使得穿刺后的伤口易发生渗液。
第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患有的基础疾病等因素可能影响血管和皮肤组织的健康状态和功能。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降低、皮肤萎缩等,穿刺后渗液的发生率可能较高;女性在某些生理状态下如妊娠期间,由于体液增多和血管变化等,从而增加穿刺点渗液的风险。
静脉输液护理的注意事项
全面评估
(1) 病史和身体状况:在静脉输液实施过程中,如出现穿刺点渗液,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均可能影响血管壁的完整性,增加渗液的风险。
(2)用药情况: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尤其是抗凝药物的使用,这可能导致穿刺后出血增加,进而促使渗液的发生。
(3)过敏史和皮肤完整性:过敏史和皮肤完整性的评估有助于确定患者的皮肤健康状况,预测可能的皮肤反应。
(4)血管状态及可能的静脉通畅性:护理人员需评估患者的血管状态及可能的静脉通畅性,包括血管壁的柔韧性、通透性及任何潜在的静脉阻塞因素。同时,需要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的情况,特别是在输液过程中和输液之后。
持续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穿刺点渗液的早期迹象,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损伤,同时减少患者可能因多次穿刺而遭受的痛苦。
重视细节观察
静脉输液的穿刺点渗液可能表现为液体从皮肤表面渗出,通常是由于穿刺针头未能完全关闭血管壁所致。这种情况下,渗液一般为透明,量少,不易被察觉,但长期存在可能导致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高度重视细节,并进行细致的观察,例如在更换病号服时,发现患者袖子处潮湿,需要仔细检查和确认患者之前留置针穿刺点是否有少量透明液体渗出;要定期更换病号服以保持干燥,及时清洁和消毒穿刺点。详细观察液体的性质和穿刺点的位置,可以区分是由输液过程中引起的皮肤破损还是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这种区分对于采取后续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缜密思考,分析排疑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现渗液,需从导管质量、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三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全面排查可能引发渗液的原因。导管的选择应考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确保在使用期间不会引发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从而减少渗液的风险。此外,导管尺寸和设计也直接影响穿刺点的稳定性和密封性。穿刺时的操作技术应规范且精准,确保导管插入的深度和角度适当,避免损伤血管壁或使其未能完全关闭,导致血液或液体从穿刺点渗出。此外,护理人员的细致观察和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渗液迹象,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进一步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皮肤状态、血管条件以及体液动态都可能影响渗液的发生率。例如,皮肤干燥或局部血管壁脆弱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渗液现象。因此,护理团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病史,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降低渗液发生的可能性。
科学护理
静脉输液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积极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有无输液反应的发生。当发生静脉输液穿刺点渗液等并发症时,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住院期间,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还要及时安抚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作出充分解释,取得他们的配合。加强观察、巡视,做好交接班,动态评估渗液情况,做好护理记录,及时与医生及护士长沟通,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以保障输液的安全。
结束语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规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但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大家要理性看待静脉输液治疗,不能为了见效快而主动要求静脉输液。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细致的护理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点位和正确的操作技术,以减少血管损伤的可能性;持续地评估和干预,确保输液治疗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整体满意度;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配合度,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