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原因及其预防护理

作者: 颜连珠

静脉输液是将药物注射到患者体内,以实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式。然而,长期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或使用过强的血管刺激性药物,都会引起静脉炎,这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并发症,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降低疗效。通过有效护理,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定义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长期大量输入浓度高刺激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强的留置针,从而引起的静脉感染。症状轻者,穿刺部位出现小面积发红,且皮肤有轻度疼痛感、肿胀、灼热;症状重者,静脉出现一条条红线,局部有明显疼痛,可伴畏寒、发热等症。

发生原因

药物作用

静脉炎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药物自身的副作用等。

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浆渗透压升高是静脉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将高浓度液体输入患者体内,尤其是甘露醇,血管中的细胞会渗出到血管外,造成细胞内外和血管内的水分失衡,就会出现氮质血症,而血管收缩的刺激会引起血管痉挛疼痛。

pH值

正常人pH值是恒定的,所以不管输入什么溶液,都有可能引起静脉炎。

化疗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癌症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其正常细胞及组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化疗药物会破坏 DNA、蛋白质,造成血管内膜坏死,从而引起静脉炎。抗肿瘤药物多为化学物和生物碱类药物,具有直接毒性,能直接杀死血管中的细胞,使其失去弹性和坏死。

药物浓度

在护理过程中,如果短期内输入高浓度的液体,可能引起静脉炎。

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速度过快或不同两袋液体之间的间隔不够长,导致药物进入体内的浓度升高,而没有被中和,很可能会刺激血管内膜,增加静脉炎的发生。

机械因素

静脉给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式。但随着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些并发症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机械因素所致的并发症尤其值得关注。尤其是对同一血管多次穿刺,可能引起一系列对血管健康不利的反应。

感染因素

如果没有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消毒不当,就会为微生物入侵提供机会,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预防护理

合理输入药物和液体

根据药物的类型、浓度、剂量等选择适当的输注方式。当输入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或需要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的静脉,且严格按照医嘱调节输液速度。如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先缓慢滴入一段时间,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无不良反应可加快。对于需要快速输入的药物如利尿脱水药,在输液前后需要用少量盐水冲管,将留在针管里的药液冲净并稀释,同时可用热水袋放在输液血管处减轻刺激,或者在穿刺点及其近心端皮肤浅表血管局部外擦山莨菪碱等,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在输液顺序上,先输入非刺激性药物,再输入刺激性药物。

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临床配药更是要充分稀释药液,减少药物结晶的发生。尽量选择一次性过滤输液器,也可以选择在输入前给药物加温以减少其中的结晶颗粒,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

在输液时,要选用有弹性、直、血流量多的血管。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会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对长时间输液的患者,宜选择远端静脉,并注意保护静脉。

在输液之前要手消毒,检查输液用物是否在有效期内。3L医用输液贴有助预防静脉留置针拔针后发生的静脉炎。与钢针相比,套管针针管较软,不需反复穿刺,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

抽取5~10 mL的肝素盐水或者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方式进行正压封管方法。肝素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使化疗药加速溶解,降低血管通透性。在输液前后,用肝素进行脉冲式封管,可以起到对局部血管冲洗的作用,有效预防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做好健康宣教

在实施静脉留置针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获取患者的充分理解和配合,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向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应包括静脉留置针的基本知识、使用的好处以及可能出现的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应耐心解释,确保患者对留置针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如何保护穿刺部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留置针脱落。在输液期间,护士需要承担起定期巡视病房的责任,这是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在巡视中,护士要再次强调患者对穿刺点敷料的干燥保持,明确告知患者任何形式的水分接触都可能引起感染或其他问题。此外,患者在留置针期间应避免进行任何剧烈的运动,防止留置针意外脱落或移位。护士还需向患者说明,在留置针静止不动时,应避免随意按压穿刺部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或损伤。一旦发现有液体溢出或渗出,立即报告医护人员,并按照医嘱行事,及时拔除导管,切不可自行处理。在更换穿刺手时,应遵守正确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红外线照射及局部热敷

采用红外线照射以及实施局部热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受影响区域的皮肤温度,进而激发和加快血液循环的速率。这一过程对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减轻疼痛感非常有益,因为温热可以帮助放松肌肉,缓解紧绷的肌肉带来的不适。此外,红外线还能够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吸收因炎症而产生的渗出液,进而达到减轻肿胀和改善整体血液循环的目的。在进行这一治疗时,通常建议每次照射的时间大约为半小时,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状态以及照射区域皮肤的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局部外敷

局部应用硫酸镁湿敷法,对小儿在接受输液治疗时因多巴胺使用而引发的静脉炎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实施方法包括固定受影响的肢体,并将其抬高以促进血液循环,接着使用50%浓度的硫酸镁进行湿敷处理,每天重复一次,以确保持续的治疗效果。此外,肝素钠软膏因其具有的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特性,同样适用于治疗静脉炎,可进一步降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保护血管免受损伤并促进恢复。

结束语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对静脉炎进行有效防治意义重大。通过合理的输入药物和液体、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做好健康宣教、红外线照射及局部热敷、局部外敷等方法,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信任感,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