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任务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吴丽丽

双任务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双任务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任务训练模式干预,比较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分、FMA评分、TCT评分、BBS评分和满意度。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及髋关节伸展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FMA、TCT和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MA、TCT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  双任务训练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其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双任务训练模式;生活质量;下肢功能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突发性破裂造成脑部血液供应异常所致,在多因素影响下导致脑组织缺血及坏死。脑卒中后遗症可对患者日常生活及机体功能恢复造成严重影响[1]。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临床特点为单侧肢体感觉、运动及协调功能受损。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讲,下肢功能恢复对患者独立能力重建尤为重要[2]。常规康复训练只注重单一任务训练,并不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双任务训练模式干预为一种全新的康复训练对策,指的是实施康复训练期间,同时进行2个或者多项任务,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协调、运动等能力[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双任务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65±5.14)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2.71±5.2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包括髋关节控制训练、被动活动关节、膝关节控制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站位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包括手的精细运动训练、穿衣训练、饮食训练等。每次维持约1 h,5次/周,训练6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任务训练模式干预:要求患者在进行主要步行任务的同时进行次要运动任务。主要步行任务包括在狭窄的场地及宽阔场地步行,次要任务有拿放物品、投掷任务、手持物品、转移物品等。随机进行各项任务,每个任务约3 min,不同任务间休息1 min,共维持15 min,5次/周,共干预6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包括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和髋关节伸展。(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3)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采用Fug-Meyer量表(FMA)、躯干控制测试(TCT)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能力越高。(4)比较两组满意度:包括满意、较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较为满意)/总例数×100%=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干预前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FMA评分、TCT评分和BB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FMA、TCT和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MA、TCT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临床表现与发生部位、严重程度及患者具体情况有关,部分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部分功能或者全部功能,大部分患者需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但是并不能彻底康复,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5]。偏瘫通常伴有肢体单侧肌力完全丧失或者降低,致使患者无法握持物体、快速行走等。此外,偏瘫患者伴有肌张力异常、肌肉痉挛等症状,可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6]。偏瘫还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下肢功能,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脑卒中偏瘫治疗的重视。

双任务训练目的在于通过2个或多个任务训练,促进个人执行能力及认知能力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两种康复方式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此外,观察组干预后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及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见双任务训练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其能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拮抗肌与主动肌肌力相对平衡,能够很好地协同合作是控制姿势的重点,同时也是基础。运动系统利用髋关节调节、踝关节调节等机制调节机体重心,使其能够建立平衡[7~8]。对于脑卒中康复患者而言,肌力训练的规范尤为重要,若仅进行肌力训练效果有限,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在行走的同时进行交通观察、边讲话变走路等,多任务执行能力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9]。脑卒中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通过重复针对性训练才能改善这一现象。双任务训练是以脑的可塑性理论及运动在学习理论为基础,利用多次锻炼方式促使大脑皮层进行复杂运动。双任务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集中力及注意力,大部分脑卒中偏瘫患者伴有注意力分散问题,采取多个任务同时进行的方式,能够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对多项任务进行处理,锻炼其注意力[10]。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FMA、TCT、BBS评分以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可见,双任务训练模式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双任务训练模式干预指导患者同时进行肢体运动及认知活动,有助于增加其大脑认知负荷。脑卒中偏瘫患者脑部功能受损,运动功能下降,双任务训练能够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激活大脑各区域功能,进而提高下肢运动能力,提高患者康复满意度。

综上所述,双任务训练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其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赵敏,杨娜娜,沈筠筠,冯金法,周伟宏.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痉挛状态、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20):3960-3963.

[2]王艳艳,袁景茹,符玲萍,昌爱慧.ACTED护理模式联合虚拟情景康复训练对中青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9):111-114.

[3]叶晓莉,郭凤兰,方无杰.KAP-HBM模式下康复训练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48(4):491-496.

[4]郑琼.Orem自理模式结合康复训练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2,43(7):1992-1994.

[5]姜娟,刘静静,郑南南,秦敬翠.分级运动想象训练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6):91-93.

[6]谭春燕,秦燕,廖春莲,刘继红,彭倩,甘秀妮.智慧健康教育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18-120.

[7]刘迎雪,姜晓博,张琨.双侧肢体功能训练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及康复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2):190-192.

[8]何芳,袁晓冬.多元化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11):13-16.

[9]黄竹青,石岩,闫文佼,刘智敏,张美杰.运动想象疗法联合PNF躯干模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步行功能和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9):3728-3732.

[10]郭娜,张勃.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控制能力恢复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4):35-3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