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张琴摘要:目的 观察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6月我院就诊的5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接受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6 min步行距离、差错率、护理投诉率以及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差错率、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目标管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目标管理护理模式;老年;生活质量;运动耐力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致死率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1]。药物治疗虽然可减轻临床症状,但需长期用药,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导致预后不佳[2~3]。加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目标管理又称成果管理,根据制定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展开护理工作,同时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拓展和优化护理内涵,并以共同制定的目标为依据来检查和评价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是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4~5]。本研究旨在观察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6月我院就诊的5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3.29±4.2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6±2.68)年;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2例,Ⅲ级13例,Ⅳ级3例;文化程度为小学以及初中12例,中专和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6例。研究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2.38±4.21)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26±2.15)年;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4例,Ⅲ级10例,Ⅳ级4例;文化程度为小学以及初中13例,中专和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6]有关诊断标准;年龄>60岁;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免疫性疾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患有恶性肿瘤认知功能、语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协助患者完善心电图、血压测量、心脏彩超等检查,给予患者用药、饮食、运动等指导。
1.2.2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目标管理护理干预
(1)确定目标: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记录患者提出的疑问,评估患者身体情况以及心理状态,根据循证理论指导思想,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合理化的护理方案。
(2)目标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宣教,内容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力衰竭形成原因、治疗方案等,向患者介绍治疗有效案例,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护理干预前做好解释工作,提高患者配合度。针对负面情绪过重、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并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同时在病房内陈设象棋桌便于患友之间交流,疏泄不良情绪,并通过播放音乐、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使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3)药物指导:告知患者定时定量服药的重要性,对记忆力稍弱的患者将药物服用方法记录在显眼地方,并定时嘱咐患者用药;用药前告知患者本药物作用、药物机制、服用方法等,若有不良反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4)病情护理:对急性期或病情不稳定患者,嘱咐其限制体力活动,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取高枕位或半卧位休息,鼓励患者多翻身、咳嗽,缓慢深呼吸;日常保持环境舒适、安静。对病情稳定的患者,指导其遵医嘱运动,在不诱发症状的前提下从床边小坐逐步增加有氧运动。
(5)目标考核:按照护理质量管理综合目标考核细则,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给予考核,针对考核优秀护理人员给予嘉奖,对护理不足或疏漏之处及时纠正并提出整改方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估,评分越低心理状态越好。(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量表评估,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改善越好。(3)比较两组6 min
步行距离:根据6 min步行距离评估患者运动耐力,6 min时间内行走路程越长说明患者运动耐力越好。(4)比较两组差错率、护理投诉率和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6 min步行距离比较
两组护理前6 min步行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
2.4 两组差错率、护理投诉率和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差错率、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导致心脏无法满足对身体氧气和营养物质需求的一种疾病,常见病因有心脏病、心脏损伤、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7]。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不足,心理负担重,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预后[8]。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与预后意义重大。
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以目标为核心,不仅能促进护理工作的全面计划和管理,还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9]。该模式强调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护理人员自主参与目标制定、实施、控制、检查和评价,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以及其对护理方案的认可度[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6 min步行距离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差错率、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目标管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将患者消极情绪、对疾病未知而造成的恐慌、疑问作为护理目标,搜索寻找依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恢复目标以及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为出发点,帮助患者深度认知自身疾病,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改善患者心理状态[11];同时,护理人员通过播放音乐、电视等方式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引导患者放松心情,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护理人员根据目标进行针对性干预,及时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针对患者病情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12];根据护理质量管理综合目标考核细则进行目标考核,提高护理效率以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目标管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霞,臧小英,李艳艳.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分析[J].中医学报,2019(suppl1):181-182.
[2]肖霞,屠庆,彭幼清,等.基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跨文化目标激励自我管理模式的护士培训课程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7):907-911.
[3]李云婧,邹哲华,伊双艳,等.社区管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预后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38(2):155-158,163.
[4]周红侠,吴伟利,薛玲,等.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23):3670-3673.
[5]董永蓉.基于授权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和躯体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1,35(18):3336-3339.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7]江思璇,李雪冬,张晓楠,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居家疾病管理的真实体验[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7):1061-1065.
[8]张蓉,夏晓宏,周凤飞,等.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海军医学杂志,2021,42(6):761-765.
[9]杨淼,安婷,马甜甜.多元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伴营养不良患者的心功能、不良情绪及营养状况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11):1823-1824.
[10]刘晓阳,王娟,薛淑敏,等.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3,47(6):982-983.
[11]赵静,于美花,周艳,等.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1):103-108.
[12]朱晓丹,喻晓雨,张贝贝,等.自我决定理论模型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2):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