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功散加味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 魏鹏郦摘要:目的 探讨异功散加味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98例),观察组采用异功散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给予盐酸硫必利治疗。比较两组抽动障碍病情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抽动障碍病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抽动障碍病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功散加味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异功散加味;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急躁
抽动障碍为慢性精神障碍,高发于儿童、青少年,常表现为反复、不能自己、无节律、快速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可影响患儿认知功能、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及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严重干扰患儿正常成长及未来发展[1]。因此,予以小儿抽动障碍患儿安全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当前临床常用西药治疗,如盐酸硫必利,虽能缓解患儿抽动症状,但该药会产生依赖性,不可长期服用。中医认为,小儿抽动障碍以因素体脾虚,或饮食伤脾,或久病体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因土虚木亢,肝风夹痰上扰走窜为病机,应予以辨证施治。脾虚肝旺证为小儿抽动障碍的主要证型[2]。异功散属于补脾行气方,可健脾养胃、通畅气机。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功散加味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98例)。观察组男69例,女35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9.04±0.46)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2.81±0.19)年。对照组男65例,女33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97±0.53)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2.78±0.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执行。
纳入标准:与患儿家属沟通,家属充分知晓研究内容后同意参与;经专科检查,依据《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确诊为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虚肝旺证;患儿家属可详细提供疾病相关信息;就诊期间患儿家属能够积极配合诊疗工作。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神经疾病;合并先天性疾病;患儿发育迟缓;对研究用药有过敏史。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盐酸硫必利初始用药剂量为150~300 mg,每日1~2次;后续根据患儿病情调整用药量为300~600 mg,症状有所减轻后控制药量在150~300 mg,治疗半个月为一个疗程,持续用药4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异功散加味治疗,组方:人参、白术、天麻各9 g,陈皮10 g,法半夏7 g,炙甘草6 g,钩藤(后下)、龙骨(先煎)各12 g,珍珠母粉(冲服)5 g。若患儿食欲不振,加适量鸡内金、炒麦芽;若患儿性情急躁、睡眠不安,加适量生石决明、栀子或远志;若患儿异常发生较为严重,加适量磁石、桔梗、菖蒲。配比后加清水进行煎煮,取药汁
200 mL,早晚各服用100 mL,每日1剂,持续用药4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4]评估,内容包括抽动频率、强度、类型、干扰程度及复杂程度,评分为0~5分,得分高则表示症状反应明显。
(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75%,为临床控制;治疗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50%~75%,为显效;治疗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25%~50%,为进步;治疗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25%,为无效。治疗总有效=临床控制+显效+进步。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抽动障碍病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抽动障碍病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抽动频率 抽动强度 抽动类型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98 2.45±0.42 1.01±0.23a 3.41±0.32 1.71±0.16a 2.33±0.42 1.69±0.23a
观察组 104 2.52±0.38 0.46±0.12a 3.46±0.29 0.51±0.12a 2.45±0.57 0.64±0.11a
t 1.243 21.482 1.164 60.527 1.695 41.766
P 0.215 0.000 0.245 0.000 0.091 0.000
组别 n 干扰程度 复杂程度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98 3.21±0.35 1.71±0.18a 3.09±0.16 1.40±0.29a
观察组 104 3.29±0.48 0.60±0.15a 3.14±0.23 0.54±0.22a
t 1.346 47.718 1.783 23.8298
P 0.179 0.000 0.076 0.000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1.6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n 临床控制 显效 进步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98 12(12.24) 35(35.71) 33(33.67) 18(18.37) 80(81.63)
观察组 104 25(24.04) 39(37.50) 36(34.62) 4(3.85) 100(96.15)
χ2 11.175
P 0.000
3讨论
小儿抽动障碍多起病于学龄前儿童或青少年,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生物、环境、心理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该病具有复发率高、疾病危害性大等特点,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育等均存显著危害[4~5]。在临床治疗中,除了心理干预,还需服用药物控制病情进展。盐酸硫必利为抗精神病药物,其成分中含有硫必利,能够治疗慢性功能性障碍,但该药属于处方药,且服用前需进行相应的检查,长期服药还可增加药物依赖性。
中医将小儿抽动障碍归属于“慢惊风、肝风”等范畴,常见证型为脾虚肝旺证,病机为感受外风引动肝风,加之小儿脏腑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导致卫外功能不足,当外感风邪后,风气通于干,致使风邪上扰头面,出现抽动症状。饮食不节、痰火内扰也是该病病机,过度食用油腻、过甜、过咸食物可严重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内生、蕴久化热,内扰心身,引动肝风,进而出现抽动障碍。因此,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的治疗原则应为健脾益气、平肝熄风、止痉安神[6~7]。
异功散为益气、健脾方,对脾虚气滞、饮食减少、胸脘痞闷、食入作胀等症均具有显著治疗功效。该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由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中药配伍[10]。方中人参性甘温,为补气上品,健脾养胃,是为君药;白术性苦温,健脾燥湿,助人参补脾气,且加强脾的运化能力,助君药健脾益气,可护肝、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肠管活动;陈皮健脾渗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8~10]。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健脾燥湿、平肝熄风、疏肝解郁之功效。随症加味可使组方药用功效、作用等得到充分发挥[11~12]。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人参所含成分可改善睡眠及情绪;天麻中所含天麻苷元,可养护神经细胞,抑制神经元损伤;钩藤则能增强心肌电生理、镇静抗惊厥;石决明具有镇静、抗氧化等功效;甘草有抗脂质氧化、解痉作用;陈皮所含成分可保护神经系统功能[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抽动障碍病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抽动障碍病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异功散加味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异功散加味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证)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妍琪,耿珺泽,李新民.李新民教授从气机论治小儿抽动障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7(4):394-396,401.
[2]杭金玉,方一珺,韩虹鹰,等.加味缓肝理脾汤联合易筋经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抽动障碍32例[J].福建中医药,2022,53(10):59-60,63.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9-80.
[4]郭爱民.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对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评估[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5(3):3-4.
[5]刘芳,王素梅.王素梅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验[J].中医杂志,2021,62(24):2131-2134.
[6]夏黎,罗梅宏.异功散抗炎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23,42(8):898-904.
[7]竺青华,姚伟光,李成国.中药联合健脾疏肝息风针法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22,57(8):587-588.
[8]范亚丽,陈涓涓.冯氏捏脊联合五味异功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131-133.
[9]聂良卉,马融,戎萍,等.马融教授“三辨”模式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15(5):369-373.
[10]张洁,陈华,韩桃.针刺四缝穴联合异功散加减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21,28(5):12-13.
[11]朱娟,江晓晖,羌曹霞,等.异功散加减联合东垣针法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患者胃肠道症状、胃肠激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3,41(1):100-103.
[12]焦文涛,王康勋,高峰,等.异功散加味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偏食/厌食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5):112-113.
[13]薛城,郑秦,季玉婷,等.异功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病贫血(脾气虚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suppl1):81-85.
[14]刘英,朱玲,曹祖清,等.脏腑图点穴结合针药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448-6451.
[15]郭晶,张敏涛.异功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耳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8,39(6):78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