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 常萍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4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给予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护理,比较两组救治效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救治效率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护理干预可提高STEMI患者救治效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胸痛中心;救治效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功能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病情发展较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2]。有研究证实[3],STEMI患者治疗效果、预后存在较强的时间依赖性,在有效的时间窗内采取心肌再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较为繁琐,急救流程不清晰,未能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患者有效救治,救治效果有待提高[4]。本研究旨在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4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5.59±3.26)岁;合并症有高血压24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9例;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16例,大学及以上8例;体重指数18.3~26.1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29±1.04) kg/m2。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5.65±3.30)岁;合并症有高血压22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症10例;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7例;体重指数18.5~26.2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32±1.06) 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5]STEMI相关标准;发病在12 h以内;均接受PCI手术治疗;患者家属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既往有病案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预检分诊,医生开具相关检查单,待缴费入院手续办理齐全后进行心电图、血常规等各项检查,遵医嘱进行PCI治疗,发现患者异常病情变化立即汇报处理。

1.2.2 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护理

(1)人员培训和考核:每月对胸痛中心医护人员进行1次STEMI全面的相关知识培训,包括STEMI发病机制、救治重点以及护理注意事项等,培训后对其进行考核;每月召开1次典型病例讨论和质量改进分析会议,探讨以往救治流程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2)挂号:分诊护士直接帮助患者办理建卡,注册手续。

(3)医嘱:预设胸痛医嘱包,包括治疗、护理以及辅助检查医嘱,医生可直接在电脑上一键式勾选。

(4)缴费/入院:患者家属持“绿色通道卡”直接到指定窗口缴费、记账,无需排队,由医护人员直接护送患者至导管室,患者家属稍后补办入院手续。

(5)绕行急诊:采用新媒体将患者心电图直接传输至胸痛中心,胸痛中心医生确诊STEMI后,提前做好准备,患者入院后绕行急诊科,立即送入导管室,家属补办相关手续。

(6)康复护理:PCI术后次日,指导患者行床上四肢主动运动,5~10 min/次,2~3次/d;术后72 h,指导患者行床旁活动、划船式活动,

10~15 min/次,1~2次/d,依据患者身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和时间,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选择弹力带进行抗阻运动,逐步增加训练量,10~20 min/次,1~2次/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救治效率:主要观察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严重心律失常等。(3)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干预前和干预后(出院时)评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和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4)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包括急救效率、服务态度、工作及时性、工作责任心、操作技术水平、沟通交流、需求满足和安全管理8个项目,各项满分均为100分,该调查表重测效度为0.867,Cronbach’s α系数为0.856,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为3.85%,低于对照组的17.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急救效率、服务态度、工作及时性、工作责任心、操作技术水平、沟通交流、需求满足和安全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STEMI患者发病较急,病死率较高,PCI治疗为控制病情有效途径,PCI治疗的及时性对救治成功率具有关键作用[6]。但在实际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常因经验不足、救治过程混乱等无法有效快速对该病进行确诊,导致STEMI救治率低。为有效提高STEMI患者救治效率,对胸痛中心内部流程进行规范化改进十分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救治效率指标优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FS、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STEMI患者中采取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干预,可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胸痛中心持续改进要求加强对胸痛中心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其救护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将建卡注册手续前移至分诊台并帮助患者进行注册,便于医生第一时间在医院系统查到患者信息,缩短挂号时间;设置专用胸痛医嘱包,简化了医生下医嘱环节,便于接诊医生及时下医嘱,一键启动患者诊疗过程,使诊疗过程更加流畅,进而缩短诊疗时间;设定“绿色通道”窗口,让STEMI患者优先缴费、记账和取药,避免不必要时间浪费,并绕行急诊,从而实现院前院内的无缝衔接。此外,胸痛中心持续改进过程中还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冠脉结构、功能,有助于血液流通,提高冠脉弹性、管径,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护理干预可提高STEMI患者救治效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

意度。

参考文献

1]武文辉,陈倩,王培翠.成立胸痛中心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临床预后情况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20):2173-2176.

[2]马郡雄,金音子,张琳,等.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10):58-61.

[3]胡娜妞,尤炎丽,虎银凤,等.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1):3516-3519.

[4]曹梦珠,乔增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7):784-788.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6]张景昌,韦炜,梁艺,等.胸痛中心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8):983-98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