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钬激光治疗肾盂大结石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 马广远

摘要:目的 对比后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钬激光治疗肾盂大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肾盂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LP组和PCNL组各45例,PCNL组采用经皮肾镜钬激光进行治疗,RLP组采用后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介质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RLP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均低于PCNL组,RLP组手术时间长于PCNL组(P<0.05);两组肠道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炎症介质均有一定程度上升,但RLP组各炎症介质水平低于PCNL组(P<0.05);RLP组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PCNL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LP和PCNL治疗肾盂大结石均可获得显著疗效,但RLP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关键词:肾盂大结石;后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术中出血量

肾盂大结石多会引起腰痛、血尿等症状。在形成机制方面,肾盂大结石与其他结石无明显差异。肾结石对患者造成的损害与其所在位置及结石大小有关,结石体积越大,危害越大[1]。手术为常见的肾结石治疗方法,治疗难度随患者结石体积增大而上升。不同的手术方式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优化手术方案,改善患者预后为临床研究重点[2]。经皮肾镜钬激光术(PCNL)和后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RLP)为临床常用术式。本研究旨在对比PCNL与RLP治疗肾盂大结石的疗效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肾盂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LP组和PCNL组各45例。PCNL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52~63岁,平均年龄(59.28±1.26)岁。RLP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59.17±1.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以及生化指标检查确诊为肾盂大结石(结石大小≥3 cm),无法通过口服药物促进排石,必须采用手术治疗进行治疗;治疗依从性良好;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恶性肿瘤;存在手术禁忌证,如处于妊娠期、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肺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结石远端器质性梗阻等;存在精神障碍,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1.2 方法

完善术前准备,积极控制血压、血糖。PCNL组实施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术中指导患者俯卧位,实施全身麻醉,于患者腰部作一直径约1 cm的圆孔,并利用该圆孔完成对患者肾盂部位的穿刺;穿刺成功后,沿通道进行扩张,建立皮肾通道;借助多普勒彩色超声定位结石位置,置入16 cm肾镜;通过肾镜置入钬激光,观察肾盂大结石位置、大小及蔓延情况;利用碎石设备进行碎石,清除碎石碎屑,确保清除干净后留置双J导管。必要时,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RLP组实施后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对患者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将患者体位保持为健侧卧位,在患侧腋后线第12肋下缘纵向作一1.5 cm切口,随后于切口处进行逐层分离,直至腰背筋膜;在其中放置自制充气球囊,扩张后腹腔间隙,充气500~700 mL,持续充气4 min后放气;将腋后线作为切入点,以手术医师食指进行引导,在腋前线肋弓处及髂嵴上方一横指处作穿刺通道,分别放置0.5 cm、1.0 cm套管针;之后在其中注入CO2气体,将气压维持在12~15 mmHg;打开患者肾周筋膜,通过输尿管向上方寻找肾盂所在位置,尽可能向肾窦处对肾盂进行分离;使用电钩将肾盂切开,并将结石从中取出,若有必要可作一“Y”形切口;随后将8号吸痰管通过套管针放入肾盂,用盐水进行清洗,并将残余小结石全部清除;清除完成之后,放置6F双J管,并利用可吸收线对肾盂进行缝合,从腋后线切口将结石取出并放置引流管。术后5 d左右可将引流管拔除,术后6周可将双J管拔除。必要时,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炎症介质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RLP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均低于PCNL组,RLP组手术时间长于PCNL组(P<0.05);两组患者肠道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前术后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术后炎症介质均有一定程度上升,但RLP组各炎症介质水平低于PCNL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RLP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PCNL组,但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在结石形成早期,患者通常无特异性症状,随着结石逐渐变大,并蔓延至周围组织造成影响时,才会表现出明显不适[3]。肾结石临床症状以呕吐、血尿、排泄异常等为主,部分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伴随严重感染,出现脓毒症,故临床应尽早治疗,以免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4]。经皮肾镜碎石术取代以往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肾结石的常用术式[5]。经皮肾镜碎石术主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于术中建立大小合适的手术通道,方便送入碎石设备进行碎石,相对于开放性手术,能够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过度损伤。有研究认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经皮肾镜碎石术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控制了术中出血量,减轻了对患者身体的损害。但经皮肾镜碎石术并不能够完全实现无创,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提高疗效,依然是肾结石治疗的研究重点[6]。

后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是借助腹腔镜技术实现切开取石,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较快恢复[7]。该手术主要经过腹膜后腔取石。腹膜后腔是一个潜在性腔隙,需要手术医师自制扩张器进行扩张后形成手术空间。该方法可不经过腹腔,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手术中腹膜后解剖标志不清晰,准确寻找输尿管及结石所在位置具有一定难度,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在本研究中,RLP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均低于PCNL组,RLP组手术时间长于PCNL组(P<0.05);两组肠道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炎症介质均有一定程度上升,但RLP组各炎症介质水平低于PCNL组(P<0.05);RLP组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PCNL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于术中建立通道时需通过肾皮质,肾皮质损伤会有较高可能性引起肾出血。该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口较大,术后恢复所需时间长,甚至可能在术中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被迫终止手术,同时出血还会影响手术视野,降低结石清除率。后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借助腹腔镜技术,手术视野清晰,术中出血损伤可能性相对较低,炎症反应也较轻,但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时间相对较长[8~10]。

综上所述,RLP和PCNL治疗肾盂大结石均可获得显著疗效,但RLP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参考文献

[1]刘赛,张军晖,周晓光,等.3D腹腔镜肾盂成形联合超声引导下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合并肾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3,28(10):879-881,887.

[2]丁琪,范波,朱海亮,等.斜仰卧截石位下超微通道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2.0~3.0 cm肾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3,28(9):759-763.

[3]徐晓健,陈宗薪,梁睿,等.预置导丝在输尿管镜处理复杂性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23,25(4):503-505,512.

[4]丁彦才,李飞宇,刘丽,等.腹腔镜联合膀胱软镜或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合并肾结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2,28(6):459-462.

[5]朱澄村,程帆,余伟民,等.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1.5 cm肾下盏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3,44(1):32-36.

[6]李运伟,李丹滨.间断性低压灌注结合手控负压吸引在输尿管硬镜治疗肾盂结石中的应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2,27(12):1046-1048.

[7]谢杰,王强东,董振佳,等.输尿管镜内置不同管径输尿管导管引流在输尿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22,30(10):981-983.

[8]丁彦才,刘丽,李飞宇,等.经腹腹腔镜联合软镜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合并肾结石[J].东南国防医药,2022,24(4):386-389.

[9]冯权尧,崔学江,杨云杰,等.输尿管硬镜结合导引鞘联合组合式软镜治疗肾盂结石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9-10.

[10]冯权尧,崔学江,杨云杰,等.输尿管硬镜结合导引鞘联合组合式软镜治疗肾盂结石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9-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