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的影响
作者: 谢景娟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性沟通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在医院急诊科输液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HAMA、HAMD评分)、应对方式(MCMQ各项评分)、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MCMQ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疗性沟通护理可有效改善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诊输液;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满意度
急诊科为医院重要科室,也是院内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输液是急诊科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输液时容易出现药液渗漏、穿刺部位不合理、针头堵塞等一系列不良事件,影响输液安全性,增加护患纠纷事件发生风险[1~2]。同时,急诊科存在疾病类型多、诊疗环境嘈杂、危重症患者多等特点,直接影响输液患者诊疗体验,不利于维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3~4]。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性沟通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在医院急诊科输液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5.10±9.05)岁;文化程度为小学4例,初中9例,高中或中专17例,大专及以上10例。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5.02±8.77)岁;文化程度为小学6例,初中8例,高中或中专15例,大专及以上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初次于医院急诊科接受输液治疗;已成年;精神和意识良好,有一定理解、沟通和读写能力;知情自愿参与研究;输液时间3~5 d。排除标准:急危重症;有恶性肿瘤;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有心脑血管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常规宣教、心理安抚、注意事项说明等。
1.2.2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
(1)成立干预小组:由高年资(工作经验≥5年)护理人员4名成立干预小组,负责落实护理工作。
(2)关系性沟通:通过沟通掌握患者基本资料,并耐心向其介绍输液环境,说明输液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嘱咐患者注意输液速度,切勿自行调整输液滴速;通过与患者进行互动聊天减轻其心理负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后续沟通效率和效果。本次沟通在患者初次输液时开展,时间控制为15 min。
(2)评估性沟通:在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史、基本情况等信息后,对其加以非指导性沟通,涉及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输液不良反应、预后、输液后如何应对病情、对后续临床检查有无恐惧情绪以及有无负性情绪等。本次沟通是在患者初次和第2次输液后,时间控制为20 min。
(3)治疗性沟通: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针对输液不良事件不太明确的患者,耐心说明输液不良事件相关情况,如药液渗漏、针头堵塞或滑脱等,及时给予患者答疑解惑;针对过度担心疗效和安全性的患者,及时为告知其治疗医师的工作经验,落实安全输液措施,解除患者内心疑虑;针对担心输液结束后不能应对自身病情的患者,积极为其列举既往康复效果较好的案例,鼓励患者直面自身病情,通过针对性心理疏导提供情感支持;针对过于担心及恐惧后期临床检查的患者,耐心向其说明后期相关检查的作用、临床意义等,安排护工或指导家属陪同,减轻其孤独感。针对负性情绪明显的患者,护理人员通过针对性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等方式来提高其认知度,减轻心理负担;针对有健康困扰的患者,给予部分补充性信息支持,包括输液后指导、合理运动指导、常见病预防及日常干预措施等,建立护患沟通微信群,通过添加患者或其家属的微信,指导其在遇到相关问题后及时以文字、语音的形式进行沟通,并发送科普知识。本次沟通在患者第3次输液到输液完成后,时间控制为20~30 min。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情绪,评分越低提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好。(2)比较两组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估应对方式,包括面对、屈服和回避3项,面对评分越高、屈服和回避越低提示患者应对方式越好。(3)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4)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MCMQ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MCMQ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诊科输液环境一般较嘈杂,在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偏多,再加之患者在经历长时间诊断和检查后较为疲乏,精神状态不太理想,给护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5~6]。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视护患沟通和患者情绪状态的干预手段,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改善应对方式,确保护理质量[7~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性情绪。关系性沟通可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治疗性沟通可让患者感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有效掌握输液不良事件和相应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减轻心理负担;同时,治疗性沟通是将评估性沟通作为干预基础,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给出干预方案,如安排后续检查、让患者知晓输液安全性措施等,并对有健康困扰者以微信的方式给予进一步随访,有利于缓解其心理负担,改善情绪状态[9~10]。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干预后MCMQ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应对方式。在干预期间,通过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方式可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度,提高主观能动性;护士积极协助患者完成后续检查,可更好地解决相关诊疗问题,减轻其心理压力,更积极地面对疾病,不容易出现回避、屈服等不良表现。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护理模式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在关系性沟通阶段,以口头教育、介绍环境等多种方式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输液安全指导;在评估性沟通阶段,通过了解患者对输液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于治疗性沟通阶段以播放视频等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可提高患者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度,增强其防范意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治疗性沟通护理可有效改善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伏彬彬,陈玉婷,吴争艳.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应对方式及护患矛盾发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1):3083-3085.
[2]陆晶晶,赖伟文.急诊输液室静脉输液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4):2595-2596.
[3]王俏英,平月红,张小琴.共情护理联合治疗性沟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负担、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21):3733-3735.
[4]王璐萍,张祥意,刘静,等.Peplau人际关系理论联合治疗性沟通模式在耳鼻喉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1):96-98.
[5]夏春霞,邓净,檀心芳,等.基于人文关怀的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 36(24):4281-4283.
[6]陈珊珊.急诊输液室护理干预过程中护患沟通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99):298-299.
[7]徐红,李金梅.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9):115,130.
[8]陈伟琳.治疗性沟通配合气道护理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5):189-192.
[9]葛玲玲,郝卫文,李娟,等.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在急诊输液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13):996-1002.
[10]刘丽华.基于治疗性沟通系统的交流模式在急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23,30(27):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