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儿出院后的护理要点

作者: 梁娟

重症患儿顺利出院后,并不意味着疾病痊愈,许多患儿仍需在家中进行长期的恢复和监测。正确的护理和监测不仅有助于患儿尽快康复,还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并发症并采取相应措施。本文详细介绍重症患儿出院后在家护理的要点,帮助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科学、有效的病情监测。

出院前的准备

在患儿出院前,医院通常会安排医生或护士对家长进行出院前的护理指导。家长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在家中有能力应对患儿的日常护理需求。

患儿身体状况评估

(1)病情稳定: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心率、体温和血压等。患儿的病情应得到充分控制,能在家庭环境中维持健康。

(2)营养状态:评估患儿的营养状态,包括饮食是否正常,是否能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是否需要使用营养支持,如胃管或静脉营养。

(3)伤口护理:如果患儿有手术伤口,需确保伤口愈合良好,并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伤口护理。

(4)药物调整:根据患儿的病情,调整出院后的药物治疗方案,确保药物剂量和服用时间适合家庭管理。

家长/护理人员培训

(1)护理技能培训:培训家长或护理人员如何进行家庭护理,如清洁气管插管、导尿管护理、吸痰等必要的护理技能。

(2)紧急情况处理:教导家长如何识别患儿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如呼吸困难、抽搐、发烧等,以及如何采取初步措施。

(3)药物管理:详细讲解患儿出院后的药物使用,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时间、可能的副作用及处理办法。提醒家长按时按量给药,避免中断治疗。

(4)设备使用培训:如果患儿需要在家中使用医疗设备,如氧气机、呼吸机、吸痰器等,必须确保家长或护理人员熟悉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清洁。

掌握患儿病情与康复需求

重症患儿出院时,医护人员通常会提供一份详细的出院病例,内容包括诊断与治疗经过、当前的康复状态,以及未来可能的病情变化。家长应认真阅读这份病例,了解患儿的病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应对方案。

(1)患儿的主要诊断:了解病情的严重性和潜在并发症。

(2)康复计划:医生会根据患儿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包括复查时间、恢复期的具体安排。

(3)病情变化的预警信号:掌握可能预示病情恶化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发热、极度疲倦等。

准备护理用品和药物

在家护理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设备或药物。家长应提前准备好所有必要的物品,如温度计、血压计、血氧仪等监测设备。此外,了解所有处方药物的用法和剂量,并按照医生建议合理存放和管理药物。

建立与医生的联系

家长应确保随时能与主治医生或护理团队取得联系,如有疑问或出现突发情况,及时进行咨询。此外,家长还需要了解复诊的时间安排,以及在家中护理期间关注的重点。

家庭护理环境准备

居家环境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1)清洁和消毒:家中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尤其是患儿的卧室。

(2)安全性检查:对于行动不便或容易跌倒的患儿,家中应进行安全性检查,避免可能导致受伤的环境隐患,如尖锐物品、湿滑的地板等。

(3)家庭卫生环境:确保患儿回家后,家庭环境整洁、安全,特别是居住空间要适合病情的需要。如患儿呼吸道较脆弱时,应避免烟雾、灰尘和过敏原。

(4)医疗设备:为患儿准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用品,如氧气瓶、吸痰器、血糖仪、雾化器等,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并安排定期维护。

(5)紧急电话准备:家长需要知道医院、主治医生及急救中心的联系号码,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迅速联系医护人员。

出院随访和支持计划

(1)复诊安排:确定出院后的复诊时间表,并告知家长复诊的重要性。复诊内容通常包括评估患儿的康复进度、药物调整、护理效果评估等。

(2)家庭护理支持:如果患儿需要长期护理,可联系家庭护理服务,安排护士定期上门检查患儿状况,并指导家长继续进行护理。

(3)心理支持:对于重症患儿,家庭成员的心理支持和关怀至关重要。医院可安排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应对患儿长期康复带来的心理压力。

出院材料准备

(1)病历和诊断报告:出院时需要提供患儿的详细病历,包括住院期间的诊断、治疗经过、手术记录等。家长应保存这些文件,以便日后就诊时提供给医生作参考。

(2)出院指导书:医院通常会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书,涵盖日常护理注意事项、饮食指导、用药说明等,确保家长了解所有护理细节。

(3)用药处方:为患儿准备出院后的处方药物,并告知家长药品的使用方法和购买地点。

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

(1)感染预防:针对重症患儿,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家长需要了解如何防止感染,如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防止接触有传染病的患者等。

(2)疫苗接种:如果患儿病情稳定,需根据医生建议继续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以预防常见的儿童传染病。

特殊情况处理

(1)长期康复计划:对于患有慢性疾病或有长期康复需求的患儿,出院时需要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训练、理疗或其他康复手段。

(2)饮食管理:有些重症患儿可能需要特殊的饮食管理,如过敏患儿需避免特定食物、糖尿病患儿需要控制糖分摄入等。

居家监测的主要指标

体温

体温是反映患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家长应每天测量并记录。如果体温升高,特别是超过38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评估是否存在感染等问题。

呼吸情况

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可能提示患儿呼吸系统或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家长应定期观察患儿的呼吸,了解其是否有呼吸急促、困难或不规律的情况。如患儿出现呼吸不畅、呼吸暂停或明显的胸部起伏,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心率和血压

对于有心脏病或接受重症监护的患儿,监测心率和血压非常重要。家长应学会使用血压计、脉搏测量仪,并记录患儿的血压和心率。如发现心率过快、过慢,或血压波动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是反映身体供氧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监测肺部感染或呼吸道疾病的患儿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可使用指夹式血氧仪定期测量血氧饱和度。通常来说,血氧饱和度应保持在95%以上,如果下降到90%以下,应引起警惕。如果血氧饱和度过低,且伴随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使用吸氧设备,并尽快就医。

尿量和排便

监测尿量和排便情况有助于评估患儿的肾脏功能和消化系统健康。家长应记录患儿的每日尿量、颜色及次数,观察排便的规律性和形状。患儿出现尿量减少、尿液异常(如血尿、浑浊)、排便困难或腹泻,应尽快联系医生。

体重与营养状况

体重是监测患儿康复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直接反映其营养状况。在康复期,确保患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确保患儿体重逐步恢复并增长。如果体重持续下降,可能提示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应寻求营养科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计划。

情绪和精神状态

患儿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也是病情变化的潜在信号。家长应留意患儿的行为变化,如是否变得易怒、嗜睡、精神萎靡或焦虑。当精神状态出现明显异常,特别是伴随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时,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

伤口或导管

患儿有手术伤口或导管(如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等),需观察局部是否有红肿、渗液、感染等表现。保持伤口清洁,按医生建议换药或护理。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热痛、化脓等,应及时就医。

药物反应

按时按量给患儿服药,同时观察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如皮疹、呕吐、腹泻等。出现严重反应,如呼吸困难、全身皮疹等,应立即停止用药并联系医生。

常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感染风险

重症患儿的免疫力通常较弱,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家中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尤为重要。

(1)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可减少空气中病毒和细菌的浓度。

(2)消毒护理用品:患儿的护理用品,如温度计、血压计等,使用后应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避免与患者接触:尽量减少患儿与外界的接触,特别是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患者。

药物管理

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按时按量给患儿服药,避免自行更改剂量或中断治疗。同时,家长需要了解药物的可能副作用,一旦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摄入是康复的基础。家长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及医生建议,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给患儿食用,以帮助其增强免疫力、恢复体力。患儿因病无法正常进食,需根据医生建议采取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

预防并发症

重症患儿在康复期容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家长应帮助患儿定期翻身,防止长期卧床引起褥疮;同时,鼓励患儿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