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中风先兆:自我识别与及时干预

作者: 高平

中风即现代医学中的脑卒中,为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医对中风的辨识与早期干预,不仅强调疾病的预防,还体现了“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本文从中医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风的预警信号以及早期干预。

中风的概念及危害

中风的概念

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等邪气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上犯于脑而发病。正气不足,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肝肾阴虚,不能滋养脑髓,造成脑脉失养,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在脏腑功能失调方面,心主血脉,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则血液运行无力,易致瘀血阻滞;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则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则痰湿内生,阻遏经络;肾主藏精,若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易受邪侵。风、火、痰、瘀中,风邪善行而数变,可引动内风,造成气血逆乱;火邪炽热,可灼伤津液,炼液为痰,上扰清窍;痰邪阻遏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邪阻滞血脉,不通则痛。

中风的危害

轻者可造成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重者可引起昏迷、瘫痪甚至死亡。中风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也往往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中风先兆的中医辨识

中风先兆,即中风发生前的预警信号,中医有其独特的辨识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面部或肢体麻木

中医理论认为,面部或肢体的麻木感,尤其是突发性的、局限在身体一侧的麻木,往往是中风的预警信号。这种麻木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或外邪(如风邪)侵袭造成气血瘀滞引起。中医强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不和则百病生。

言语不清

中医认为,言语不清这与心、脾、肾的虚弱或风痰上扰密切相关。心主神明,脾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骨,脑髓为肾所主。当心脾肾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或受风痰阻塞,脑部气血运行不畅,即可出现言语含糊、吞咽困难等症状。

视力异常

视力的突然模糊或视野缺损,在中医看来,往往与肝、肾、心、脑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开窍于目,肾藏精,心主血,脑为髓海。中医认为,视力的变化能够反映这些脏腑的健康状况。

眩晕与头痛

中医将眩晕与肝阳上亢、气血亏损联系起来,而剧烈头痛则多与肝火上炎或血瘀脑络相关。肝阳上亢表现为头部胀痛,头晕目眩;血瘀脑络则头痛固定不移。

肢体无力

突然感觉一侧肢体无力,中医认为多由脾虚或气血两亏所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不足,脑部气血供应不足,造成肢体无力。

自我识别中风先兆的方法

定期体检

中医提倡“治未病”,主张在疾病未发之时,就通过调养预防。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如血压、血糖、血脂的监测,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与中医的体质辨识、脏腑功能评估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健康状况。通过定期体检,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还能从中医角度调整治疗方案,达到预防中风的目的。

关注自身症状

中医强调“察言观色”,通过观察面色、舌象,倾听声音变化,都能为判断健康状况提供重要线索。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自我评估

可通过一些简单的自我评估方法来判断自己是否有中风的风险。例如,能够使用“中风120”口诀进行自我评估:“1”看一张脸,是否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2”查两只胳膊,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是否出现言语不清。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中风预防与早期干预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对于中风的预防,中医提供了系统的调养与干预方法,具体如下。

一是调和气血。畅通经络,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与精准的草药方剂,如补气养血的黄芪、当归,活血化瘀的丹参、川芎,结合定期的针灸、拔罐等外治法,能够有效促进气血运行,保持经络畅通。这一内外兼修的养生之道,不仅能够滋养脏腑、强健体魄,还能预防中风的发生。

二是平衡脏腑功能。脏腑功能的平衡是健康之本。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调整肝肾、心脾等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以固本培元。如肝肾同调以养血滋阴,心脾相安以补气和血,都是预防中风之举。通过中药调理,如使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结合食疗与生活方式的调适,能够有效提升脏腑功能,减少中风风险。

三是情绪调摄。中医认为,情志不遂可致气血逆乱,是中风的诱因之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于预防中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冥想、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调息养心的方法,不仅能够调摄情绪,还能强身健体,达到心身和谐。

四是生活方式调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劳与过度紧张,是维持健康生活的艺术。中医倡导顺应四时变化,调养五脏六腑,通过平衡饮食结构,如少食油腻、多食蔬菜水果,结合适度的有氧运动,以及保证充足睡眠,能够有效降低中风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先兆的中医干预

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平肝潜阳功效的中药。例如,天麻钩藤饮适用于肝阳上亢型中风先兆,具有平肝潜阳、清热息风之效;血府逐瘀汤则适用于血瘀型,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针灸疗法

针灸为中医瑰宝,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百会、风池、合谷等穴位,是治疗中风先兆的常用穴位。百会位于头顶正中,能够醒脑安神;风池位于颈后,能疏风活络;合谷位于手背,可调和气血。通过针灸这些穴位,能够有效缓解中风先兆症状,促进身体康复。

调整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降低中风发生风险。

结束语

中风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是维护脑健康的关键。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为中风预警与防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日常生活中应提高对中风先兆的警觉,结合中医调养之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