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后的饮食调养
作者: 靳婷消化道作为人体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吸收营养、排出废物的重任。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会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消化道出血概述
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大类。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指的是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以上的部位出血,如食管、胃等;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大肠及直肠等。
症状表现
(1)呕血:呕血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如果出血量较大且速度快,患者可呕出鲜红色的血液。如果血液在胃内存留时间较长,与胃酸相互作用后,呕出的血液常呈咖啡色或棕色。出血速度慢时,多数为棕褐色或咖啡色。短期内出血量大,则可能为鲜红色或伴有血块。
(2)黑便:多见于上消化道或高位小肠出血。血液在肠道中与硫化物作用生成硫化铁,使大便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如果出血量特别大,可能会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的大便。
(3)便血:便血通常是下消化道出血所致,大便多数呈现暗红色血便,甚至鲜血。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往往提示出血部位较低,如结肠或直肠出血。如果是小肠出血,其症状会因出血量、速度和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表现为黑便或暗红色血便。
(4)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晕、乏力、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突然起立时出现晕厥、肢体发冷等症状。随着失血量的增加,各器官的灌注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状态。
(5)贫血和血象变化:消化道出血可引起贫血,表现为乏力、活动后心悸、头晕、耳鸣,以及皮肤和甲床苍白。急性大量出血引起的贫血症状明显,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慢性少量出血引起的贫血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容易被忽略。
(6)发热:部分患者在消化道出血后24 h内可能出现低热,持续3~5 d会降至正常。
(7)氮质血症:消化道出血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导致血中尿素氮升高,形成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而言,这种情况不会超过14.2 mmol/L,持续3~4 d可恢复正常。
(8)疼痛与腹部不适感:消化道出血可能伴随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由原发病引起,如胃溃疡、胃癌等。
常见原因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2)肝硬化与门静脉高压:肝硬化与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4)肿瘤: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也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
(5)药物与酒精: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过量饮酒可损伤消化道黏膜,引发出血。
(6)外伤与手术:腹部外伤或消化道手术后并发症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
出血期间的饮食管理
(1)绝对禁食:在消化道出血的急性期,患者通常需要绝对禁食。这是因为进食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导致出血加重。禁食期间,医生会给予患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充,以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严重贫血时,还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全血。禁食时间一般为3~5 d,具体根据病情而定。
(2)心理疏导:由于消化道出血发病迅速,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病情不利。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出血停止后的饮食调养
逐步开放饮食
(1)流质饮食阶段:出血停止后的1~2 d,患者可以开始尝试进食少量无刺激的流质饮食,如温开水、米汤等。这一阶段的食物应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为主,但要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2)半流质饮食阶段:进流食2~3 d后,如果患者没有再次出现出血症状,可以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片汤等。同时,可适量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羹、豆腐等,避免进食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消化道黏膜。
(3)软食阶段:进半流质饮食3~5 d后,患者可以逐渐尝试吃一些软食,如面条、稀饭等。这一阶段的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进食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注意少食多餐,以减轻消化道的负担。
(4)普通饮食阶段:在软食阶段后,如果患者的病情持续稳定,可以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但应注意饮食的规律和适量,避免暴饮暴食。同时,继续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对消化道造成不良刺激。
合理搭配营养
在出血后的饮食调养过程中,需要合理搭配营养。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对于长期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的患者,还应注意补充含铁的食物,如菠菜、蛋黄、鸡肝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消化道出血后的患者应严格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消化道黏膜,导致出血复发或加重。常见的刺激性食物包括辛辣、油煎、生冷、坚硬粗糙的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烟酒等。此外,要避免食用过烫的食物。
定时定量进餐
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维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大约七八成饱即可。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不进食。
生活方式调整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对于患者来说,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至关重要。尽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能有效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增强免疫力,对抗疾病。
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更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建议患者根据个人体力和健康状况,选择如散步、慢跑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同时避免剧烈运动,以免给消化系统带来过大压力。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心情愉悦不仅有助于心理健康,还能促进身体更快地从各类疾病中恢复。患者应尽量避免心理压力,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放松心情,远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对胃肠道黏膜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引发或者加重消化道出血及其他相关疾病。为了自身健康,患者应坚决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