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秘密:认识这个“红色小战士”

作者: 焦曼莉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急性发热和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好发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成人较为罕见,是儿科医生眼中不容忽视的“红色警报”。本文为大家揭开川崎病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这位“红色小战士”的真面目,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川崎病的病因

(1)微生物感染:细菌、病毒及螨虫等微生物可能通过某种机制触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症。(2)异常免疫激活:川崎病患儿存在异常免疫激活现象,提示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这种异常免疫激活可能由多种因素触发,如感染、过敏等。(3)遗传因素:川崎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CD40、BLK和FCGR2A、HLA等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具有显著相关性。(4)其他因素:过敏体质可能是川崎病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种族因素也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病有关。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

(1)发热:患儿体温可高达39~40 ℃,且高热可持续5 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2)皮疹:发热后2~3 d,患儿皮肤上会出现弥漫性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皮疹通常无水疱或结痂,多数出现于会阴部。(3)结膜炎:起病3~4 d后,患儿会出现一过性的结膜炎,表现为双眼球结膜充血,但一般无分泌物或仅有少许分泌物。(4)黏膜炎:包括口唇潮红、干燥、皲裂及杨梅舌(舌面如杨梅状,有红肿颗粒)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5)肢端变化:患儿手足背部可出现硬性水肿,掌跖红斑,恢复期还可能出现甲床皮肤移行处发生膜样脱皮。(6)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的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表面不红,无痛性,也无化脓。(7)其他: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受累症状。

川崎病的危害

(1)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瘤的存在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破裂会迅速导致患儿失血死亡,且医学抢救难度极大。此外,冠状动脉病变还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血管事件。(2)心肌炎与心包炎:川崎病还可能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出现胸闷、乏力、心悸等症状,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3)消化系统损害:川崎病在亚急性期可能引发胆囊积液,导致出现严重腹痛、腹胀及黄疸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或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4)关节损害:关节炎或关节痛是川崎病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的常见并发症,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但随着病情好转而痊愈。(5)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包括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等,多由血管炎引起,恢复较快且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如颅压增高、意识障碍等。

川崎病治疗与预防

川崎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如免疫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等。IVIG可在发病早期(10 d以内)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部分对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可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若患儿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介入治疗。

(2)预防方面:川崎病的病因尚未明确,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