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隐藏着不小风险 如何正确认识、治疗与预防

作者: 陈景亮

怀胎十月,经历了无数次的期待与等待,宝宝呱呱坠地给一家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喜悦与幸福。那小小的身躯,承载着家族的希望与未来,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啼哭都牵动着家人的心弦。然而,在这份甜蜜与温馨之中,新生儿黄疸的出现却如同一片突如其来的阴云,让许多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感到恐慌与不安。随着黄疸数值的逐渐升高,妈妈的心也随之悬起,担忧与焦虑如同潮水般涌来。但恐慌与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唯有科学的方法与理性的态度,才是应对新生儿黄疸的正确之道。本文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分类、危险性以及治疗与预防措施,使家长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新生儿黄疸,守护宝宝健康成长的每一步。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现象。这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超过80%的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黄染。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范围(如足月儿胆红素超过5~7 mg/dL,成人超过2 mg/dL)时,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其背后有着特定的生理基础。

(1)胆红素生成增多:在宫内,胎儿处于低氧环境中,为适应这种环境,其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出生后,随着肺部开始工作,氧气供应增加,这些多余的红细胞迅速被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此外,新生儿体内某些酶的活性较高,如血红素加氧酶,出生后1周内尤为活跃,这也促进了胆红素的生成。

(2)肝功能尚未成熟:新生儿的肝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均较弱。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导致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有限;葡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影响胆红素的结合过程;同时,肝脏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也较弱,容易引发胆汁淤积。

(3)肠肝循环的特殊性:新生儿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无法有效地将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或粪胆原排出体外。此外,肠道内β-葡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较高,会将部分已结合的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重新吸收进入血液,经门静脉回流至肝脏,形成所谓的“肠肝循环”。这一过程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进一步加剧黄疸的形成。

病理性黄疸

(1)母婴血型不合:这是引起病理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匹配时,如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或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容易发生溶血反应,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

(2)其他溶血性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维生素E缺乏等溶血性疾病,也可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从而导致黄疸。

(3)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新生儿后,可引起溶血或肝功能损害,进而导致黄疸加重。常见的感染包括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

(4)胆道梗阻:先天性胆道畸形(如胆道闭锁)是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的主要原因。当胆汁无法正常排出时,胆红素会在体内积聚,引发黄疸。

(5)母乳性黄疸:虽然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部分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3个月内确实会出现黄疸。这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但通常预后良好,无需特殊处理。

(6)其他因素: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因素(如磺胺类、维生素K等)等,也可能对新生儿黄疸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新生儿黄疸时间

(1)生理性黄疸:足月儿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 d显现,5~7 d达到高峰,随后在2周内逐渐消退,其间胆红素水平维持在安全范围内,峰值不超过12.9 mg/dL。早产儿黄疸可能稍晚出现,约在出生后3~5 d,但也会在4周内自然消退,其胆红素峰值虽略高于足月儿,但仍属正常范围。

(2)病理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出现,且进展迅速,胆红素水平迅速上升,远超出生理性黄疸范围,峰值无固定上限,但显著高于安全阈值。病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也较长,可能超过2周甚至更久,且黄疸可能退而复现。

新生儿黄疸的危险性

(1)胆红素脑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时,过多的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脑细胞变性坏死。这一过程称为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可造成新生儿死亡或存活后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手足徐动症、眼球运动障碍、听力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脑瘫、智力缺陷等。

(2)感染:部分新生儿黄疸是由感染引起,若未能及时查明原因并针对性治疗,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引发败血症。

(3)肝胆畸形:肝胆畸形也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原因,若未能及时查明并治疗肝胆畸形,单纯治疗黄疸可能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光疗

光疗,特别是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光照使体内胆红素在光的氧化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胆红素异构体,这些异构体能更容易地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

具体操作: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用黑色的眼罩保护双眼,避免光线对视网膜造成损伤;用尿布盖住会阴和肛门部位,其余部位尽量裸露以增加光照面积;使用波长在425~475 nm的蓝光或510~530 nm的绿光进行照射,每次照射时间可持续12~24 h,具体时长根据患儿情况而定。在光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箱温以及胆红素水平,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光疗是一种安全、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腹泻、皮疹等,这些反应通常在停止光疗后会很快消失。

药物治疗

(1)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治疗血型不合,溶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所导致的黄疸。通过输入免疫球蛋白可抑制溶血反应,从而减少胆红素的生成。

(2)白蛋白:白蛋白能与游离胆红素结合,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对于白蛋白水平较低的患儿,可以通过静脉补充白蛋白来辅助治疗。

(3)苯巴比妥:苯巴比妥能诱导转氨酶活性,促进肝脏对未结合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该药物通常没有严重的副作用,但偶尔可能会引起嗜睡。

(4)益生菌:口服益生菌,如妈咪爱、布拉氏酵母菌散或双歧杆菌等,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5)中药:如茵栀黄颗粒等中药制剂也具有一定的退黄效果,但具体使用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换血治疗

换血治疗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治疗手段,通常用于光疗和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极为严重的患儿。换血治疗能快速有效地降低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换出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换血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因此必须在严格掌握指征的情况下进行。

新生儿黄疸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首要措施。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始母乳喂养至关重要。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能促进宝宝的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而帮助宝宝更快地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此外,母乳喂养还能增强宝宝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减少黄疸的发生。因此,建议新妈妈在宝宝出生后0.5 h内开始母乳喂养,并确保在24 h内给予足够的哺乳次数。

适度的日光照射

适度的日光照射也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阳光中的蓝光和绿光对胆红素的代谢和消退具有促进作用。在阳光不太强烈的时间段,如10:00前或16:00后,可以让新生儿裸露身体直接晒太阳,每次约0.5 h。但晒太阳时要保护好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阳光直射和晒伤。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新生儿在过于炎热或风大的环境中晒太阳,以免发生中暑或感冒。

预防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感染不仅会导致胆红素升高,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家长应保持新生儿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避免与生病的人接触。同时,做好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和皮肤护理,防止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现新生儿有发热、哭闹不安、食欲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孕期饮食

孕期母体饮食习惯对预防新生儿黄疸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孕妇应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挑食。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生冷食物和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不吸烟。此外,孕妇还应避免食用过多黄色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以防湿热交加影响胎儿。通过合理的孕期饮食调理,可降低新生儿黄疸的风险。

产前检查与风险评估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措施。产前检查可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如溶血性疾病、感染等。若孕妇为O型血或Rh阴性血时,应特别注意溶血性黄疸风险。通过血型检测、抗体筛查等手段进行风险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孕妇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特殊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对已经生过黄疸婴儿的母亲来说,在再次怀孕时应特别注意预防。她们可以按时服用中药进行预防调理,增强胎儿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同时,对于夫妻双方血型不合的情况(尤其是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B或AB型血),应在孕期定期进行血清学和羊水检查监测胎儿情况。对于Rh阴性妇女来说,在流产或分娩Rh阳性胎儿后,应及时注射抗Rh免疫球蛋白,以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此外,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风险新生儿来说,也应加强监护和预防措施。

家庭观察与及时就医

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包括皮肤发黄、巩膜黄染等。如果发现新生儿皮肤发黄逐渐加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检查。此外,家长还应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食欲情况、排便次数等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问题。对已经确诊为黄疸的新生儿,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定期随访复查,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