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作者: 马晓芳

食物中毒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给个人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还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恐慌与不安。深入了解食物中毒的成因、危害,并掌握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食物中毒的定义与分类

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食物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后,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引发以急性或亚急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总称。依据致病因子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为常见的中毒类型,多因食用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水、动物肠道等环境中,可通过食品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污染食物。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这类中毒由真菌在食物中生长繁殖产生的毒素引发,与食物的储存条件密切相关,如霉变的谷物、坚果等易受黄曲霉污染,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动物性食物中毒

因误食有毒动物组织或摄入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源性食物而引起。例如,河豚鱼的肝脏、卵巢等部位含有河豚毒素,毒性极强,少量摄入即可致人中毒,甚至死亡;某些贝类在摄食有毒藻类后会富集毒素,食用后也可能引发中毒。

植物性食物中毒

一些植物本身含有天然有毒成分,误食或食用不当便会引发中毒。例如,未煮熟的四季豆含有皂素和植物血凝素,食用后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芽的马铃薯含有龙葵素,过量食用可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害。

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由食物受到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非法添加物等,或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所致。例如,蔬菜、水果残留有机磷农药,清洗不彻底被食用,会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引发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食品加工环节的问题

食品加工环境不卫生,如厨房设施陈旧、缺乏有效清洁消毒措施,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食物。加工人员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未洗手消毒、患有传染性疾病仍从事食品加工工作等,也可能将病菌传播至食物中。食品加工工艺不合理,如烹饪温度、时间控制不当,未能有效杀灭食物中的致病性微生物,或者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严重,生熟食品未分开处理,使用同一工具、容器等,均会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

食品储存条件不当

不同类型的食品对储存条件有特定要求。例如,生鲜肉类、水产品等需在低温环境下冷藏或冷冻保存,储存温度过高,易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一些粮食作物、坚果类食品储存环境湿度过大,容易发生霉变,产生真菌毒素。另外,食品包装破损或密封不严,会使食物暴露在空气中,增加被微生物污染或氧化变质的可能性。

食材来源不安全

部分食材可能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受到污染。例如,农作物种植时使用过量农药、化肥,或土壤、水源被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动物养殖环节,使用违禁药物、饲料添加剂,或动物感染疫病,其肉、蛋、奶等产品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饮食习惯不良

部分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正确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食用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食物,偏好食用“生鲜”或“半生不熟”的食物,如未熟透的牛排、生蚝、刺身等。外出就餐时选择无证经营的小摊贩或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其食品来源和加工过程难以保证安全。

食物中毒的危害

胃肠道症状

患者通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频繁的呕吐和腹泻可导致人体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引起脱水、休克。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者,脱水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等。

神经系统损害

某些食物中毒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导致头晕、头痛、乏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肌肉麻痹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例如,肉毒素中毒主要侵犯神经系统,毒性极强,病死率较高。

肝脏和肾脏损伤

部分毒物经人体代谢后,会对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产生损害。例如,黄曲霉毒素可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长期或大量摄入可诱发肝癌。一些重金属中毒,如汞、铅、镉等,会损害肾脏的肾小管和肾小球,影响肾脏的正常排泄功能,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免疫系统影响

食物中毒可能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此外,一些食物中毒引发的过敏反应,也属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致癌风险

长期接触或摄入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类化合物等具有致癌性的物质,会大大增加患癌的风险。例如,长期食用霉变食物易患肝癌,过多摄入腌制食品容易患胃癌、食管癌。

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加强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管理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保持加工场所清洁卫生,定期对厨房设施、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加工人员应持健康证上岗,严格遵守个人卫生规范,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确保食品储存条件适宜

根据食品的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和条件。一般来说,生鲜食品应储存在低温环境下,如冰箱冷藏室(0~4℃)或冷冻室(-18℃以下),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粮食、干货等食品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发霉。食品包装应完好无损,密封保存,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

严格把控食材来源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选择正规的食材供应商,确保食材来源可靠、质量合格。优先采购有产地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产品,并加强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检测,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食材或“三无”产品。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用食品前,要认真清洗食材,去除表面的污垢、农药残留等。烹饪食物时,确保食物熟透,尤其是肉类、豆类等食物。避免食用变质、发霉、异味等异常的食品,不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菜等不熟悉的野生植物。外出就餐时,选择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和抽检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法添加物等违法违规行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