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辐射,做好科学防护

作者: 汤永刚 党露 张良

辐射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如手机、电脑、微波炉等,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微量的辐射;还有医学检查中的X光、CT,也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本文详细介绍辐射有关知识,帮助大家正确看待、应对辐射。

什么是辐射

通俗地讲,辐射是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其中,电磁辐射指的是电磁能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完成传播;电离辐射指的是高能量的电磁波在穿过不同物质的时候存在电离物质的能力,即电磁波存在较高能量,并在传播过程中将原子分为原子核、电子。电离辐射中的电离指的是将不带电的中性原子转变为带电离子的过程。

辐射有哪几类

辐射可分为两大类,即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其中,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的一种。

电离辐射

常见的电离辐射有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等。电离辐射在日常有诸多应用,如医院影像学诊断中较常用的X线检查、CT检查。由于在检查过程中存在电离辐射风险,所以在X线或者CT检查室外,通常会有“当心电离辐射”的警示牌,也会有“红灯亮时请勿靠近”“请在黄线外排队等候”等温馨提示,这都是为了避免在X线、CT影像学检查中可能对排队等候检查的患者造成电离辐射。此外,电离辐射在工业领域相关容器内部探伤的无损检测方面也有重要应用。但因为电离辐射频率高、能量大,有电离作用,可能对人体细胞分子产生破坏,危害健康。研究发现,在电离辐射过量接触的情况下,会引起细胞损伤、基因突变,且电离辐射频率越高、能量越强,长期接触者更容易出现放射病、癌症等。

非电离辐射

根据物理学知识,波长与频率之间呈反比,即波长越长,对应的频率越低;同时,能量与频率之间呈正相关,即频率越高的情况下,对应的能量越强。能量与波长之间成反比,即波长越短的情况下,对应的能量越强。非电离辐射指的是一些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如无线电波、红外线、微波、可见光、紫外线等。此类电磁波频率低、能量低,所以在辐射过程中不会引起物质电离。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电磁炉、微波炉、各类电子设备、通信基站等均会产生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无明显危害。

根据对非电离辐射中辐射源的来源分类,可分为自然辐射源与人工辐射源。自然辐射方面,如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场、雷电也会产生电磁波,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人工辐射源主要是将电磁波应用到诸多行业,如各种无线电设备、家用电器。这些设备在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均已经考虑到非电磁辐射,并有相应的防护或者保护措施,所以使用者接触到的辐射是安全的,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离辐射因为在辐射过程中有电离作用,能对人体的细胞、组织等造成损坏,所以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根据对电离辐射的研究分析,影响程度与电离辐射剂量、电离辐射接触时间有关。

如果在短期内接触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不仅会引起皮肤损伤,而且还可能引起急性放射病。皮肤损伤方面,可出现水疱、溃疡、红斑、脱毛等异常表现,严重的可能引起皮肤功能障碍;急性放射病方面,辐射会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产生影响,轻者出现浑身乏力、恶心呕吐等表现,严重的可伴有出血、骨髓抑制,甚至死亡。电离辐射还会对生殖细胞产生影响,增加遗传病发病风险,可能引起胎儿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而且孕妇受到电离辐射后,易出现胎儿生长发育畸形、流产等。

有些人员虽然接触的电离辐射剂量较小,但如果接触时间较长,同样对健康产生影响。研究显示,甲状腺癌、肺癌等相关恶性肿瘤疾病,以及白血病等的发生,都与长期接触小剂量电离辐射有关。这是因为在长期持续性的电离辐射作用下,容易引起基因突变,正常的细胞生长会受到破坏,增加癌变的风险。长期电离辐射还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增加感染风险,此外,电离辐射会增加白内障、心血管疾病等发病风险。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性分析

非电离辐射不会引起物质的电离,也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非电离辐射有累积效应,即长期性、频繁受到非电离辐射,也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如长时间玩手机、用电脑等,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头痛、失眠等问题。一些人长期处于非电离辐射环境中,可引发情绪波动,对激素分泌、内分泌系统等产生影响。部分非电离辐射还存在热效应,能对眼睛、生殖系统造成伤害。

如何做好辐射的防护工作

提高对辐射的认识

许多人对辐射缺乏了解,存在较多的认识误区。例如,将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是辐射都是有害的,所以在使用手机、电磁炉、微波炉过程中担心受到影响,甚至购买一些所谓的防辐射服装、围裙等;部分患者担心X线、CT检查过程中产生的辐射,拒绝接受相关检查,延误疾病的诊断。

关于公众对辐射存在的认识误区,医疗机构可通过医院宣传栏或者是深入社区等,进行与辐射相关的健康知识科普与现场问题解答。帮助公众区分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列举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相关辐射源,解释电离辐射的危害,而非电离辐射一般不会产生危害;解释医疗领域所使用的X线、CT检查等虽然是电离辐射,但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通常在安全范围内,且现阶段低剂量CT检查技术已经逐步推广,能进一步降低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受到的辐射剂量;当前人们能够接触到的自然环境以及各种家用电器都有对应的标准,诸多人工辐射源的剂量处于安全范围,可放心使用。

针对性地做好辐射防护

人们日常主要接触的是非电离辐射,尽管无危害,但长期累积可能会引起身心健康问题。所以在防护过程中,需要科学使用各种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如控制好不同电子设备、家用电器与人之间的距离。长期使用电脑办公人员,人与电脑之间应保持50 cm以上的距离;电视与人之间距离应超过2 m。使用一些辐射较大的电器时,需要控制好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拨打或者接听电话时,在拨通后不要立即将手机放到耳朵旁边,而是在等待几秒后再靠近。在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好使用时间,注意隔段时间休息一下。在选择各类电子设备或者家用电器时,需要保证所购买的产品有CCC认证标识,确保产品经过国家强制性认可检验;还需要明确产品的制造商名称、型号、规格、能效标识,了解不同电器的电磁辐射检测证明材料,分析电器的电磁辐射指标是否满足要求,以保证所购买的不同电气设备、电子产品辐射均处于安全范围内。

电离辐射的防护是重点。患者在接受X线、CT检查时,需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如在检查前,应与放射室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接受检查时,根据医护人员的要求,佩戴铅衣、铅帽等防护用品,减少电离辐射;在检查完成后,快速离开放射室,避免持续停留。医务工作者是电离辐射的重点保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规范操作,保证防辐射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装备穿戴到位。在整个电离辐射防护过程中,要减少接触电离辐射的时间,拉大与电离辐射源的距离,并借助能够发挥屏蔽作用的设备,增强对电离辐射的防护效果。此外,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要合理排班,减少不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接触电离辐射的时间;放射科检查的工作人员要有丰富的检查经验,结合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操作设备并设置检查参数,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同时,降低辐射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电离辐射的区域通常会有电离辐射标识或者“当心电离辐射”的提示语,应远离这些区域。

加强对环境中辐射的监测

针对公众能接触到的区域加强环境监测,以了解不同辐射工作场所产生的辐射量,明确辐射水平,从而对现有设备或者环境场所完成调控。对高辐射区进行有效隔离,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减少非必要人员的进入。

结束语

总之,生活环境中充满各种辐射,需要合理区分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在非电离辐射防护方面,应限制对各种辐射设备的使用时间,控制设备与人员之间的距离,以减少非电离辐射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影响。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大,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医护人员要加强防护。患者在接受X光、CT等影像学检查时,要客观认识电离辐射,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配合做好防护工作,降低电离辐射的影响。

上一篇: 胸痛不可小视
下一篇: 艾灸小知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