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的管道固定护理

作者: 苟亚静

当外科手术完成,患者的康复之路才刚刚起步,其中管道固定护理是关键一环。术后患者身上常伴有腹腔、胸腔引流管,以及导尿管、胃管等各类管道,正确护理管道,既能精准反映病情,又能减轻患者痛苦。

常见外科管道类型

引流管,如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手术如胆囊切除、肠道肿物切除术后广泛应用,能引出腹腔内的血性或脓性液体,避免积液引发的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管多见于胸外科手术,比如肺大疱切除、食管癌根治术后,可及时排出胸腔内气体与积液,维持胸廓内正常压力,保障心肺功能稳定。

导尿管是许多外科手术必备,尤其是泌尿外科手术以及长时间全麻手术,方便准确计量尿量,利于观察患者体液平衡状态。

胃管常用于胃部手术、肠梗阻等情况,能有效进行胃肠减压,减轻胃肠道张力,为吻合口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外科患者管道固定的重要性

防止管道移位

外科术后患者,管道一旦移位,危害不容小觑。一方面,会对病情监测造成严重干扰。以胸腔闭式引流管为例,若发生移位,气体或液体引流就会受阻,无法准确反映胸腔内的实际状况,医护人员难以判断肺复张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气胸复发风险,延误治疗时机;另一方面,移位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腹腔引流管移位时,其在腹腔内的位置改变,极易刺激周围脏器与腹膜,引发腹部剧烈疼痛,使患者术后舒适度大幅下降,甚至抗拒后续治疗。管道移位还会破坏周围组织的正常愈合环境,增加感染率,延长康复周期。

避免管道脱出

其一,管道脱出意味着患者需要承受二次插管的痛苦。比如导尿管脱出后,尿道黏膜已经受过一次刺激,再次插管不仅会加重尿道损伤,还会让患者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不利于身心康复。其二,脱出的管道极易引发感染问题。像腹腔引流管脱出,外界细菌会顺着引流通道逆行侵入腹腔,原本清洁的腹腔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引发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大大增加治疗难度。其三,会直接打乱治疗进程,使之前的治疗努力付诸东流。胃管脱出后,胃肠道又重新积聚气体、液体,胃肠减压的效果瞬间消失,胃肠功能恢复受阻,住院时间也会随之延长。

外科患者管道固定方法

胶布固定法

胶布固定法是外科患者管道固定的常用手段之一。在胶布的选择上需格外留意,要挑选透气性能良好、低敏材质且粘性适度的产品,像3M医用胶布就颇受认可。而劣质胶布可引发患者皮肤过敏、发红瘙痒,甚至起水泡,影响固定效果。固定时技巧很关键,以引流管为例,采用螺旋式缠绕的方式,从管道靠近皮肤的一端开始,均匀缠绕,既能保证胶布紧密贴合管道,使其稳固不晃动,又可避免过度缠绕阻碍血液循环,致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固定胃管时,需将胶布妥善裁剪,并精准贴合在鼻翼两侧。利用鼻翼的天然弧度,胶布能形成稳固支撑,有效防止胃管下滑移位,为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固定装置辅助

在外科患者管道固定中,固定装置辅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专用固定夹,其设计贴合引流管的粗细,能够紧密卡住管道,稳稳地固定在合适位置,同时还具备调节功能,方便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体位变化或治疗需求灵活调整。对于一些条件有限的情况,自制固定装置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用废旧的柔软布料和绳子制作简易导尿管固定带,将布料缝制成合适宽度的带状,两端缝上绳子,使用时把带子缠绕在患者大腿内侧,绳子系紧,既能把导尿管固定牢固,防止随意摆动,又因取材方便、成本低廉,非常实用,极大地提升了管道固定的可靠性。

外科患者管道固定日常护理要点

检查管道

定期检查管道是外科患者管道固定日常护理的关键一环。一方面,要关注管道固定处的皮肤状况,仔细检查有无红肿、破损。若发现皮肤微微发红,则是胶布粘贴过久、透气性差所致;若出现破损,可能是管道局部压迫摩擦引起,需要及时调整固定方式,更换胶布或调整管道位置,避免感染加重。另一方面,要确认管道是否通畅,主要包括:(1)查看引流管有无弯折,以免阻碍引流液流出;(2)观察引流液的流速、颜色。正常的腹腔引流液应是逐渐减少且颜色变淡。若流速突然变慢甚至停止,或颜色异常改变,很大概率是管道堵塞,需即刻排查原因,通过冲洗或调整体位等方法疏通管道。

清洁皮肤

保持固定部位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状态,每日用温水轻柔擦拭,能有效去除胶布残留、皮肤分泌物以及灰尘等污垢,减少细菌滋生。擦拭时要格外小心,避免碰到管道,防止其移位。在擦拭鼻翼处固定胃管的皮肤时,动作要更加细致,以防刺激鼻腔黏膜。

同时,按医嘱定期更换胶布或固定装置。更换时,先用生理盐水浸湿胶布,使其黏性降低,再缓慢、轻柔地揭下,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疼痛感,避免因强行撕扯损伤皮肤。新胶布粘贴前,确保皮肤完全干燥,这样才能让胶布粘贴牢固。

外科患者管道固定患者及家属配合

指导患者带管活动姿势

指导患者带管活动姿势,能有效避免管道意外情况的发生。起床时,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先慢慢侧身,用靠近床边的手支撑身体,同时另一只手轻轻护住各类引流管,如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翻身过程中管道被压或过度牵拉。坐起后,要保持腰背挺直,将引流管顺着身体自然下垂方向摆放,避免弯折;可把引流袋挂在床边挂钩上,确保高度合适,既不影响引流,又方便行动。行走时,步伐宜小且稳,患者可将导尿管或腹腔引流管用别针固定在衣裤上,位置稍低于引流部位,既能固定,又能留出活动空间。家属在旁协助时,要留意观察患者动作是否规范,及时提醒纠正。像患者弯腰幅度过大捡东西这些动作,家属应立刻制止,防止管道受压或脱出。

家属如何协助护士进行管道固定护理

在日常观察方面,家属要时刻留意管道固定处的皮肤。若发现胶布松动、起皱,或皮肤有轻微发红、瘙痒迹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有助于尽早调整,防止问题恶化。比如,看到胃管固定胶布边缘翘起,会影响胃管稳固性,就要马上反馈。协助患者活动时,家属应按照护士指导的正确姿势帮助患者翻身、坐起、行走,全程小心保护管道,避免患者无意识拉扯。

当护士进行胶布更换或固定装置调整时,家属可帮忙安抚患者情绪,提高患者配合度;准备好清洁用品,如温水、毛巾,方便医护人员在清洁皮肤后重新固定,确保管道固定护理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