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的常见表现
作者: 辛东玫
以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治愈脑瘫。不过,如果能更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家长需要了解脑瘫的表现,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引起脑瘫的因素
脑瘫主要是指宝宝脑部组织病变、发育不良等损伤所引起的脑部综合征,表现为行为异常、痴呆、智力缺陷,有时会伴有视觉、听觉、语言障碍,严重时会引起癫痫。胎儿在子宫中发育时,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1)出生前:孕妇在妊娠期间吸烟或被动吸烟、酗酒、不适当的用药、接触毒性物质、感染弓形虫、患风湿性疾病、先兆流产、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功能不良以及高龄等。(2)围产期:产钳分娩、胎位不正、产程过长或急产、出生时窒息、早产、过期产、多胎、极低体重儿等。(3)出生后:头部外伤、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出现黄疸但治疗不及时。
脑瘫的症状
儿童脑瘫为一种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一旦发现孩子存在以下类似症状,家长应当及时带其到医院展开检查治疗。
运动障碍
脑瘫患儿运动能力会远远低于同龄人,运动自控能力较差,轻者只是手、脚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者不能抬头、翻身、左、站、走;四肢运动发育落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运动模式以及不自主运动等。
反应迟钝
正常婴儿在接收到外界信息后,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反应,但脑瘫患儿不会。主要是由于脑瘫患儿自身的反应机制出现了问题,脑部出现损伤,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也就无法对外界做出应答,表现为反应迟钝。
动作异常
脑瘫患儿通常会表现出身体姿势异常、稳定性差,在运动或静止过程中,出现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情况。部分严重患儿的头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正中位置,而是习惯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反射异常
常常表现为觅食、吸吮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拥抱等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如果孩子出现脑瘫症状,在3个月左右时会明显有别于同龄孩子的表现,比如正常孩子在3个月左右时已经能对外界的声影有所反应,而脑瘫患儿则不会。此外,正常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已经学会站、爬、翻身等基础动作,而脑瘫患儿不会做这些动作。
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训练
脑瘫为需要终身康复的致残性疾病。由于患儿在生活自理时会出现异常运动和姿势模式,因此康复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1)剪刀步态的训练方法。患儿仰卧位,采取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取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反复操作。
(2)“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3)“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4)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应用股四头肌训练椅,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5)双杠一阶梯站立停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张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
(6)膝反张的训练。通过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运动功能。通过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7)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如被动腕手操,即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收尾,反复操作。还可做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龙探爪);桡侧抓握(握笔)训练,拇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做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除了以上家庭康复训练外,家庭护理也不容忽视,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病残率,促进康复。常见家庭康复如下:
(1)安全保护。做好吞咽安全管理,采用一口少量、咽完一口再喂下一口的喂养方法;随时看护好患儿,安好床栏避免坠床;训练行走过程中,为患儿穿戴大小合适的防滑运动鞋,并佩戴头部保护帽。
(2)姿势保护。采取正确抱姿控制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姿势,即让患儿屈髋屈膝,两腿分开,放置在家长身体两侧。注意患儿桌椅的高度,防止加重其上肢屈曲。
(3)皮肤保护。主要是预防尿布疹。家长应当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纸尿裤,并及时更换,患儿便后及时清洗其臀部。
(4)感染预防。预防呼吸道感染,保证室内常通风;增加户外活动,加强患儿营养,及时增减衣物;保证每日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早晚刷牙,勤洗澡和洗手,保持口腔与身体清洁。如患儿存在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小结
婴儿出生后,家长一定要多观察,细心呵护,及时发现是否有脑瘫症状。在脑瘫患儿治疗期间,家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多引导患儿,最大程度地促进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