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如何做好日常保健
作者: 唐贤利 蒋玉川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大多数冠心病患者会有胸闷气短、感觉喘不上气、有压迫感等症状,严重程度受劳累的影响。部分患者在夜间睡觉也会出现胸闷,早晨起床后有牙痛、嗓子发堵的症状。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治愈率较低、复发率较高的特征,常见于45岁以上的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随时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冠心病的易发群体
(1)男性高发年龄段在45岁以上,女性为55岁以上或已绝经;(2)家族遗传史,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或者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体重超标、痛风等情况的人群。
冠心病的症状
(1)患者胸部会有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灼烧疼痛感,持续时间为1~5 min,症状可自行消失;(2)疼痛由心脏部位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3)会在体力活动增加、过度的精神刺激和受寒时出现,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即可缓解;(4)疼痛发作时,身体会有虚脱、出汗、呼吸短促、心悸、恶心或头晕症状;(5)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危急症候,表现为突发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左臂或他处放射,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多汗、脉搏细微;皮肤湿冷、灰白、重病病容;有10%的患者会出现晕厥或休克。
冠心病的诱因
不良生活习惯
引起冠心病最常见的基础病就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而这些病症很大程度与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缺少运动锻炼、过量饮酒、长期吸烟等。
感染因素
若人体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杆菌等病菌,也会增加患有冠心病的概率。
冠心病的饮食护理
低热量
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体重者,故冠心病患者一日三餐应保持低热量饮食,控制在八成饱,减少晚餐摄入量。
低脂肪
人体内血清胆固醇水平与食物中的脂肪总量密切相关,饮食中的脂肪总量应低于总热量的30%。动物脂肪容易引起血清胆固醇升高,植物脂肪能抑制血栓形成,所以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可以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低糖
日常饮食中要控糖,主要是限制淀粉的摄取。精米、精面中含有的糖类会导致血甘油三酯升高,因此每日糖类摄入总量不超过总热量的50%。
低蛋白
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可超过总热量的15%。冠心病患者应摄入含有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如鱼类、牛奶及豆制品等。
低盐
盐分摄入过多会增加机体对钠的吸收,引起血压升高。因此要注意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控制在5 g以下。
高纤维素及高维生素
饮食中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每日摄入量在500 g以上;还应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玉米、芹菜、木耳等,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软化粪便,防止便秘。
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护理
注意保暖
实时关注天气预报,特别是秋冬换季时节,及时了解每次寒潮来临时间,切实做好御寒保暖措施,可减少心梗的发生。气象医学工作者经长期观察,将0℃气温看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气象警报。
注意高发时间段
据统计,急性心梗、猝死集中高发于6:00~11:00。这个时段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多。病情较重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晨起宜提前服药,上午不宜安排过量活动。
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
要保持冠心病患者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调整合适的室内温度与湿度,同时保证室内空气清新。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
午睡半小时
据调查统计,每日午睡半小时者比不睡者冠心病死亡率减低30%。这是因为午睡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使白天的血压曲线出现一段低谷有关。尤其是肥胖型人群、60岁以上的老人,午睡更为必要。
坚持治疗,合理用药
家属应督促患者定期去医院检查,遵医嘱口服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家中应备有硝酸甘油、心脑舒通、麝香保心丸、救心丸等扩张动脉血管的药物,以便心绞痛发作时急用。家属要和患者一起了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如劳累过度、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如患者出现胸闷、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把硝酸甘油含在舌下平躺,等待救治。患者和家属都应了解日常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等,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避免增加或减少剂量、停药、漏服。患者外出应随身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药片等。
保证睡眠
保证良好的睡眠对冠心病患者尤为重要。在睡眠护理中,要注意使患者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睡前不要进食、喝咖啡以及浓茶。
预防便秘
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用力排便时的深吸气后憋气,会引起心率异常,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注意患者便秘的护理十分重要。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护理
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稳定期可以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肌抗缺氧的耐力,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如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遇天气突然变化,如气温骤降、暴风雪、下雨等,要改在室内活动。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不良的精神和心理刺激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诱因。故患者要做到知足常乐,遇事不急、不怒、不躁,保持情绪稳定。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两个系统,当生理机能受到损害或限制时,也会影响心理活动。患者应积极调整心态,消除恐惧、抑郁、焦虑、悲观、失望和过度依赖等消极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避免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忽视疾病进展的可能性和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