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作者: 乔珊珊
摘要:目的 探究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64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胸手术,观察组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肺功能、免疫功能状况及围术期相关指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提高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生,有效改善围术期各项指标,可推广。
关键词: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肺癌;并发症
肺癌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支气管黏膜及肺泡细胞。有学者认为,诱发该病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大气污染、肺部感染、电辐射及长期吸烟等[1]。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影响患者的重要器官,严重时危及生命。临床上,治疗肺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手术方式包括多种,不同方式的疗效均有所不同[2]。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治疗术虽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切口较大,易损伤肺部神经及血管,剧烈且长时间的疼痛会使患者术后感觉异常痛苦。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有效减小缺口面积,使病情快速稳定,治疗效果显著[3]。为进一步探究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比了常规开胸手术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64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3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45±5.25)岁;观察组男3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5.22±4.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肺癌,且符合手术标准。本次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开胸手术,具体流程包括:患者侧卧位消毒,后铺单,做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患者第5肋间做后外侧切口,切口长度为20 cm左右;打开胸腔后,平稳撑开肋骨,寻找病变肺叶部分并精准将其切除,并对肺段血管进行游离及结扎;给予淋巴结清扫,留置导管;将取下的病变组织及时送检。
观察组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体流程包括: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协助其将体位调整至侧卧,对室内进行常规消毒,调节室内温湿度。铺单后,主刀医师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腋中线第7肋间做长度为2 cm左右的切口。完成后,在腋前线第 4肋间做手术主操作孔,长度为4 cm左右;在腋后线第8肋间做辅助操作孔,长度约2 cm。在镜下查看瘤体位置及侵袭范围,判断胸膜粘连与纵隔淋巴结肿大程度。根据胸腔镜所探查到的基本情况,对肺门构造做序贯式解剖或单项式解剖,后经游离并切除临近的肺血管及支气管;切除多个动脉分支与肺叶,立即将切下的组织放置在标本袋中,后清扫淋巴结。
1.3 观察指标
(1)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心律失常、肺炎、创口感染、低蛋白症、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情况。
(2)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腔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3)术前及术后 3 d的机体免疫状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通过采用贝克曼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的表面抗原分化簇4受体(CD4+表示)与表面抗原分化簇8受体(CD8+表示)水平。
(4)肺功能指标:通过使用肺功能仪(厂家为德国耶格公司)对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进行精准测量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 的机体免疫状况
术前,两组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CD4+、CD8+及CD4+/CD8+的结果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低于对照组的40.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手术前,两组PEF、FEV1、FVC 指标相近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PEF、FEV1、FVC 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更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胸腔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3讨论
肺癌是源于腺体或支气管黏膜的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长期、大量吸烟者罹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且吸烟年龄越小者,患病率就越高[4~5]。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汽车尾气、雾霾等问题加剧,肺癌患者人数也日渐增多,大约有10%左右的肺癌患者有着不良环境与职业的接触史[6]。传统的开胸手术相对成熟,操作较为便利。在手术中,主刀医生可直接观察到患者胸腔内部情况。但缺点是手术创口面积大,出血较多,术后恢复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严重情况下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引起炎症反应,不利于后期康复。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创口面积小,术中出血量小,主刀医师能在显示屏上观察到病变位置及肺门血管,这对减少并发症起到了积极作用,术后患者恢复速度快。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3 d的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提升机体免疫功能。CD8+和CD4+参与机体免疫细胞活动相关的细胞,在人体中可起到积极作用。但手术会导致免疫细胞大量消失,造成CD8+与CD4+水平下降,患者术后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疼痛相对轻微,间接减少了手术对免疫功能的破坏,加快康复速度。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减少并发症。分析原因,常规开胸法的切口面积较大,后期护理不当极易造成并发症。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肋间刺激小,可防止患者术后咳嗽时产生的剧痛,从而减少切口感染、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进行治疗,手段更合理、科学,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胸腔引流时间。分析原因,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口较小,且视野清晰,使医生操作更加便利,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极佳,可提高患者肺功能。原因在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口小,在尽量不破坏肋间肌肉与肋骨的前提下,保证了胸壁的完整,对维持患者的肺功能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有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胸腔引流时间,对改善肺功能、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吕亚军,黄艳红,张久荣.合并症负担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0):2498-2502,2519.
[2] 范海银,张瑾,严进锦,等.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2):88-91.
[3] 贾晓英.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COPD合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5):2415-2417.
[4] 江章贵.单孔胸腔镜下不同切除方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36):161-163.
[5] 孔之华,吴国英,莫春生.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0):202-204, 256.
[6] 张国亮. 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6):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