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养结合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 黄春兰 叶学英 黄丹梅摘要:目的 分析社区医养结合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社区管辖范围内的53例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均实施社区医养结合管理服务,比较管理前后失能老人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管理后,失能老人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失能老人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 针对失能老人实施社区医养结合,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失能老人;社区医养结合;生活质量;临床效果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最常见的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等特征,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部分患者还面临着丧失生活能力、致残等风险[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给其家庭、社会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2]。为此,我国提出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本研究旨在分析社区医养结合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社区管辖范围内的53例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33例,年龄69~97岁、平均年龄(84.10±5.36)岁,失能15例、半失能38例。
纳入标准:年龄≥65岁,病程≥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0~60分;失能老人及其主要照护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中途病情加重、死亡。
1.2 方法
所有失能老人均实施社区医养结合管理服务模式,即由老年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作,共同构建医养结合的服务小组[3]。同时针对失能老人构建医养结合的信息管理平台,由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中心对失能老人护理信息与慢性病诊疗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针对需要住院接受治疗的失能老人,实施医保住院、养老托付两种形式为其提供全面的照护服务。当主治医师认为失能老人需要住院接受治疗时,便为其办理住院手续,这便是“医”,享受医保政策;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医院的专业医务人员给予失能老人全面的诊治、护理,待其病情稳定后再更改成养老模式,便为“养”,此时则是由服务小组的人员上门提供医疗服务[4]。具体管理服务内容如下。
(1)病情分析:结合失能老人实际情况与临床特征对其病情展开分析,树立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案,每日做好失能老人的血压、血糖等指标监测,同时指导其合理用药。针对血压或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的患者,耐心询问其原因,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与剂量,了解失能老人疾病进展情况以及近期治疗效果。
(2)心理干预:社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对存在负面情绪失能老人进行情绪疏导,鼓励其倾诉或观看电视节目、听音乐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减轻不良情绪。必要时,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失能老人实施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每月对老人进行1次心理咨询及健康知识讲座,让其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及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3)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根据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对其展开健康教育。将每月某个固定时间作为健康教育日,专门用于对失能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并准确掌握每位失能老人的健康现状。医护人员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利用社区广播、微信等方式开展实施健康教育。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充分结合失能老人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开展,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其正确认知自己所患的慢性病,进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4)护理技能指导:针对不同失能老人的具体情况及居家期间护理需求,给予其管道护理、造口护理、伤口护理、皮肤护理等专业护理指导,从而确保失能老人能够完成基础的自我护理。
(5)饮食管理:充分评估失能老人的吞咽功能、咀嚼功能等,根据评估结果指导照护者选择最佳的食物,鼓励失能老人经口进食,记录其每日进餐量,确保失能老人进食定时当量,必要时采取经胃管注入流质食物或者水。同时,每月记录失能老人的体重变化情况,结合其营养状况及时调整饮食方案,从而避免失能老人发生营养不良或贫血等情况。
(6)药物管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医嘱给药,并协助失能老人用药,确保其用药后口腔无药,同时注意用药后监测,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针对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此外,应妥善保管失能老人的药品。
(7)皮肤管理: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同时,注意检查失能老人是否发生便溺或大小便失禁,做好其皮肤清洁,保持皮肤干燥。对于无法自行翻身的失能老人,可以应用气垫床。
(8)康复管理:向失能老人现场演示被动训练与主动训练的技巧,提醒其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不具备行走能力时可以先在床上进行被动训练,包括翻身、起坐和坐位等;当具备行走能力后,便可以进行站立训练;能够独立站稳后,再逐步过渡至向前挪动脚步。在训练过程中,家属应当陪同,避免失能老人发生跌倒等意外;当失能老人具备移动的运动能力后,应过渡至精细的康复锻炼。医护人员将失能老人的物品定位放置,并将打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卫生间需设有扶手,床边需有围栏,保证过道无东西遮挡、基础设施齐全,尽可能为失能老人提供安全、舒适的休养空间。合理安排失能老人的每日作息时间,确保其服药、进食、休息等时间相对固定。结合失能老人精神现状及功能障碍情况,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自理能力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梳头、进食、洗脸、穿衣等,医护人员需在旁指导、协助和示范,给予失能老人支持与鼓励。
(9)社交问题: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与失能老人交流,鼓励其主动与其他患者接触,通过交流寻找到共同话题,从而获得归属感。还可以鼓励失能老人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如集体包粽子、聚餐、参与座谈会等,提高失能老人的社交能力,促进其与社会的连接。
(10)安全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程开展,针对留置尿管、胃管、氧管等失能老人做好导管的日常维护与管理,避免发生意外拔管事件;针对存在躁动、坠床风险的失能老人,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严格遵循束缚带使用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树立高度防范意识,加强失能老人的安全防护,避免发生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独立性、社会、环境、精神和生活质量总评 7个因子,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比较两组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厕所、行走和上下楼等内容,分数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管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管理后,失能老人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
2.2 管理前后生活能力比较
管理后,失能老人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
3讨论
失能主要是指由于先天因素(身体、智力障碍)与后天因素(如疾病、事故和老年病等)所引起的患者身体和智力明显低于常人,且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较差,导致其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需要他人进行帮助与照护的一种疾病[5]。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慢性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因慢性病进展引起的失能发生率不断升高,传统家庭照护模式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化照护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失能老人机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且长期受到各类慢性疾病的困扰。由于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下,照顾老人的家属或护工缺乏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导致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且生活质量低下。做好失能老人的照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我国提出了新型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模式。其中“医”是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体检服务及疾病诊治为一体;“养”则是指生活照护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及精神心理疏导[6]。
本研究结果得出:管理后,失能老人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失能老人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证实了对失能老人实施社区医养结合,有助于提高其活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医养结合模式通过对失能老人实施健康服务,为其施行全面的生活、护理、医疗等服务,不仅为失能老人提供基础的皮肤护理、饮食等照护与指导,还配合自理能力训练、定向训练等,同时为其提供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等,确保失能老人可以得到全面、优质的治疗与护理,有助于提高其自信心、自尊心,控制疾病的进展,从而改善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7]。
综上所述,针对失能老人实施社区医养结合,可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胜男,郑盈盈,江琪琪,等.医养结合模式下居家失能老人健康管理需求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3):39-42.
[2] 俞曦晨.医养结合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探析——以Y市为例[J].现代交际,2021(12):217-219.
[3] 陈晓东,李岭军.医养结合机构中半失能老人小组工作研究——以S市A医院老年康乐小组为例[J].现代交际,2021(13):244-247.
[4] 李晶,尹亚妮,郭红艳,等.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1):4233-4238.
[5] 凌雪.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看护理模式的探索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2):183.
[6] 张虹,沈军.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及满意度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21):3777-3780.
[7] 谢江芸,柴东升,张秀英.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医学,2019,40(9):1349-1351,